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1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443篇 |
综合类 | 531篇 |
基础理论 | 31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38篇 |
评价与监测 | 36篇 |
社会与环境 | 75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94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土丘陵区“梯田退耕”生态重建规划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在阐述“梯田退耕”生态重建规划指导思想、内容、标准及宜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出并探讨了针对黄土丘陵区中小尺度流域或行政村合理布建梯田和经济林果园地等的规划方法及技术流程,进而将其应用于燕沟流域,研究结果表明业已探讨的规划方法是可行的和实用的。按规划结果,燕沟流域至少需新修梯田295.06hm2、果园4.61hm2,使其基本农田达到359.23hm2、果园面积达到622.69hm2;森林覆盖率48.87%,林灌草植被覆盖率可达75%,坡地减沙效益在80%以上。农业发展预计每年可实现粮食总产1645.13t、苹果总产9340t以上,载畜量可达7500只羊单位。 相似文献
32.
33.
生态修复技术在保护水库水源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为改善和保证库区水体水质 ,有必要对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水库水源地进行生态修复。结合水库水源地的自然、社会特点 ,提出对保护区内涧河、入库口门、库区等处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设想 ,使水体水质得到净化 ,进而保证水库供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树林是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 ,对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 ,提出生态恢复的目标 ,并从水污染控制、红树植物引种驯化、丰富食物链和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的措施 ,最后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产生的不同过程及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未恢复区(R0)、2007年恢复区(R2007)和2002年恢复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N2O产生不同过程与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总产生量差异明显,但总体均表现为N2O释放.恢复区湿地土壤的N2O产生量大于未恢复区.N2O的产生主要以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而反硝化作用对N2O的产生有较大削弱作用,这与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量贡献较大,这与黄河口为高活性铁区,Fe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尽管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的产生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非生物作用对N2O产生的影响较大,应受到特别关注.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N2O产生过程的影响不尽一致,这与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差异有关.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的N2O总产生量介于(0.37±0.08)~(9.75±7.64)nmol·(kg·h)-1,略高于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的N2O总产生量,但明显低于富氧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的N2O总产生量.研究发现,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的长期实施明显促进了N2O的产生,因而下一步生态恢复工程应统筹考虑景观恢复与温室气体削弱这两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6.
37.
碳素纤维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善与对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北京朝阳区清河水为原水,开展碳素纤维生物修复试验,考察生物膜从形成到成熟及处理过程中碳素纤维外观、生物相结构、氮磷浓度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碳素纤维在3 d内挂膜成功且生物相丰富,说明其生物亲和性强,吸附性能好. 碳素纤维生物膜对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TN、TP、NH4+-N去除率分别达40%、60%、98%,其中对氮、磷的去除以吸附水体中颗粒态污染物为主. 碳素纤维生物膜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蓝藻的抑制作用显著,藻类总密度和蓝藻密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延迟6 d,且藻类总密度及蓝藻密度都低于对照组. 碳素纤维生物膜还影响水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试验期间水体中以硅藻为主,蓝藻所占比例平均为22.4%,而对照组中以蓝绿藻占优,蓝藻平均所占比例高达47.2%. 相似文献
38.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明确其空间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针对现有生态修复分区方法的层级单一、结果针对性欠佳等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选取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等自然立地条件指标分析流域内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划定生态修复一级分区;基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供给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生态修复二级分区;结合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及生态退化度等关键生态胁迫问题指标构建生态修复分区指数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而开展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划分。最终,将猫跳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0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0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猫跳河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9.
Simulated dynamics of carbon stocks driven by changes in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climate in a tropical moist ecosystem of Gha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engxi Tan Shuguang Liu Larry L. Tieszen Emmanuel Tachie-Obeng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9,130(3-4):171-176
Sub-Saharan Africa is large and diverse with regions of food insecurity and high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This project quantifies carbon stocks and fluxes in the humid forest zone of Ghana, as a part of an assessment in West Africa. The General Ensemble biogeochemical Modeling System (GEM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s of natural and managed systems to projected scenarios of changes in climate, land use and cover,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 the Assin district of Ghana. Model inputs included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cover data, historical climate records and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s, and national management inventor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deforestation for crop production led to a lo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by 33% from 1900 to 2000.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trend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cropland in the 20th century will continue through the 21st century and will be increased under the projected warming and drying scenarios.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could offset SOC loss by 6% with 30 kg N ha−1 year−1 and by 11% with 60 kg N ha−1 year−1. To increase N fertilizer input would be one of the vital adaptive measur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mainta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