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87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指出电子废物具有商品性、外部性、公共物品三个经济学属性,以及在市场条件下上述属性所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研究了延伸生产者责任的理念、框架和种类,总结了电子废物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的两种执行方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现状,提出了分阶段完善我国电子废物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2.
随着全球经济化和贸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对贸易中的隐含碳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梳理了隐含碳的概念及估算方法,首先对隐含碳概念以及渊源进行阐述;其次,归纳分析3种碳排放责任的认定原则,由此判定共同负责制应是断定一国隐含碳责任的依据;第三,对目前3种估算隐含碳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关系研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33.
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主要国家、九大区域及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两大集团的二氧化碳历史累积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对目前主要的碳排放限额分配方法与原则进行了评述,指出人均原则是应坚持的分配原则。针对以当年还是以1990年为人口基年以及考虑历史责任与否提出了4种人均碳排放限额分配模式,并用其计算了全球九大区域以及中国的2050年碳排放限额。结果表明,考虑历史责任与否对碳排放限额分配结果的影响相当大,而且只有采用考虑历史责任并以1990年为人口基年这一人均分配模式,中国2050年的碳排放限额才可能高于其预测排放量  相似文献   
334.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eeks to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to the product lifecycle and achieve greater economic efficien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s at end of life. For such integration to be actualized, however, producers may need to be accorded greater programmatic authority and flexibility than is often in some EPR policies that stipulate defined roles for other entities along the product chain. The proper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mong the parti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roles of the producers and local authorities remains a principal component of EPR policy 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outlines four broad categories of financial and programmatic responsibility that currently reside within EPR programs in North America.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a research agenda to further define th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sult i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EPR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