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2篇 |
免费 | 915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8篇 |
废物处理 | 13篇 |
环保管理 | 428篇 |
综合类 | 1226篇 |
基础理论 | 670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168篇 |
评价与监测 | 160篇 |
社会与环境 | 1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225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34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保护居民健康是北京市能源系统优化管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结合相关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针对全市2010-2020年间的能源消费分别设计了高、中、低3种约束情景,通过LEAP模型预测了全市至2020年的能源消费量与SO2、NOx、PM10和PM2.5等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对3种情景下主城区居民受环境空气中这4种大气污染物的暴露危害所导致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相对低约束情景,高约束情景至2020年可避免与SO2、NOx、PM10和PM2.5污染相关的死亡危害分别为2663、6359、4720和4104人·a-1,而且在高约束情景下煤炭消费比重每下降1%,可相应地避免约1400人·a-1的污染急性死亡.由此建议北京市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和减排措施,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费导致的大气污染所产生的居民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2.
闽中某矿区县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闽中某矿区县茶园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5份茶园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As、Pb、Cd和Co的含量,分别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同时收集矿区茶叶企业23个商品茶样品,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矿区茶园表层土壤Cr、Ni、Cu、Zn、As、Pb、Cd和Co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3.5、23.0、107、50.7、78.0、0.23和14.3mg/kg,均明显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茶园土壤地累积指数(Igeo)表现为As > Cd > Cr > Pb > Zn > Co > Ni > Cu,As属于重度污染,Cd和Cr属于中度污染,其它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较低;(3)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d > As > Pb > Co > Ni > Cr > Cu > Zn,土壤Cd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土壤As属于较强生态风险,其余属于轻微生态风险.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255.74,属于较强风险级别,Cd和As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4)商品茶中重金属Cr和Cd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个别茶样中Cu、As和Pb含量超标,说明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个人年风险总和为1.01×10-4~9.07×10-5,乌龙茶的个人年风险总和稍高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4),红茶和绿茶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Cr为主,平均贡献率为90.38%,是主要的风险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承德市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度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于2019年的1、 4、 7和10月采集PM2.5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16种PAHs的浓度,并利用时序变动、特征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的方法,分析了各季节PAHs的浓度变动、组分特征和潜在污染源.此外,为评价PAHs对健康风险的影响,采用BaP毒性当量法(BaPTeq)及增量终生致癌风险(ILCR)模型,并结合PAHs数据和PMF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承德市PM2.5中■的变化范围为2.7~246.4 ng·m-3,呈现(136.8±52.1)ng·m-3(冬季)>(70.3±36.7)ng·m-3(秋季)>(24.7±17.4)ng·m-3(春季)>(13.7±9.4)ng·m-3(夏季)的显著季节特征.不同环数PAHs的浓度占总浓度的占比中,5~6环的... 相似文献
14.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湖泊生态健康状况评定、环境问题诊断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江汉湖群实际情况和生态特点,选取江汉湖群五大湖泊—梁子湖、长湖、洪湖、斧头湖和武湖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并结合GIS技术的研究方法,从生物、水质、生境特征及生态压力4个方面选择15个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江汉湖群典型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对江汉湖群五大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汉湖群五大湖泊生态健康综合评价得分值为5.47~7.46,梁子湖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斧头湖、洪湖、长湖和武湖.从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看,五大湖泊中梁子湖和斧头湖处于比较健康状态,而洪湖、长湖和武湖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系统地评价江汉湖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作为江汉湖群健康诊断的评价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江汉湖群的分类管理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豫北典型农田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和评价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和健康风险状况,采集了焦作市武陟县玉米、水稻和花生三种大田作物样品,共计47个样品,其中玉米样品16个,花生样品4个,水稻样品27个。在测定作物籽粒中重金属Cr、Ni、As、Cd和Pb含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作物籽粒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运用危险商(HQ)法评价了这些作物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而应用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作物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武陟县农田作物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6±0.42、0.31±0.29、0.04±0.03、0.01±0.04和0.03±0.03 mg·kg^-1。其中,玉米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6×10^-2±0.21、9.41×10^-2±0.12、8.10×10^-3±5.29×10^-3、1.20×10^-5±4.92×10^-5和0.04±0.02 mg·kg^-1;水稻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8±0.49、0.44±0.31、0.07±0.02、4.60×10^-3±7.42×10^-3和0.03±0.03 mg·kg^-1;花生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22、0.32±0.16、0.02±3.05×10^-3、0.11±0.07和1.32×10^-2±1.70×10^-2 mg·kg^-1。农作物籽粒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3种农作物籽粒中5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均小于1,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大小顺序为:Ni>As>Cr>Pb>Cd;从作物类型来看,玉米和水稻中Ni超标的样品比率分别为6.67%和51.85%,水稻中Cr超标的样品比率为12%。农作物籽粒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59,整体上处于安全等级。总体来看,14.89%的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轻度污染的农? 相似文献
16.
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铁龙拦泥坝至凉桥河段水体中溶解态的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应用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发现,水体中非致癌物通过饮水途径所导致平均个人年风险排列顺序是Cu〉Pb〉Zn,最大值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2.14×10-7 a-1和4.13×10-7 a-1,小于国际防辐射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平均个人年风险5.0×10-5a-1。致癌物Cd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3.52×10-4 a-1和4.53×10-4 a-1,大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同时也大于非致癌物3~4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对枯水期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分析,发现凉桥槽对坑支流受水体pH的影响,导致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浓度最高。根据Long和Macdonald利用生物效应数据库法建立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发现除冷水泾外,其他采样点的平均效应中值指数(mERMQ)值都大于1.5,可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当地底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河道治理后反复出现水华现象的问题,以上海市青浦区小涞港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优化选取水质、底泥、护岸等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较高的硝酸盐浓度〔NO3 −-N浓度为(3.055±2.863)mg/L,其与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
18.
有机氯农药(OCPs)已禁用多年,但仍在环境中广泛检出. 太平洋是污染物重要的汇. 南北半球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差异较大,将导致南北太平洋污染水平显著差异. 鱿鱼具有分布广泛、易富集、指示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因此,对采集的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两大典型鱿钓渔场鱿鱼OCPs进行了分析,以指示南北半球鱿鱼生活区域该类污染物的特征,并评估沿岸居民通过摄食两区域鱿鱼带来的健康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鱿钓渔场鱿鱼中OCPs赋存水平及检出种类明显高于南太平洋鱿钓渔场鱿鱼,但低于其他海域头足类的浓度. OCPs在组织间表现出明显差异,消化腺中OCPs检出浓度和种类均高于胃和肌肉. 滴滴涕(DDTs)是北太平洋鱿钓渔场鱿鱼中的主要化合物. 艾氏剂 (Alldrin)、α-氯丹(α-Chlordane)和p,p’-滴滴伊(p,p’-DDE)是南太平洋鱿钓渔场鱿鱼中主要化合物. 鱿鱼体内六六六(HCHs)主要以β-HCH形式存在. 相关性分析、DDTs和HCHs组成特征均表明目前没有新的工业品来源. 北太平洋鱿钓渔场可能有少量农用林丹输入. 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摄食两个区域采集的鱿鱼肌肉样品均不会造成接触风险和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9.
Lena Maria Nilsson Georgia Destouni James Berner Alexey A. Dudarev Gert Mulvad Jon Øyvind Odland Alan Parkinson Constantine Tikhonov Arja Rautio Birgitta Evengård 《Ambio》2013,42(7):816-822
This perspective paper argues for an urgent need to monitor a set of 12 concrete, measurable indicators of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 the Arctic over time. Such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approach may be viewed as representing a reductionist rather than a holistic perspective, but is nevertheless necessary for actually knowing what reality aspects to monitor in order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quantify, and be able to project critical changes to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of both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Arctic. More relevant indicators may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aking us further towar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reductionist and holistic approaches to change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e potential of such further development to improved holistic change assessment is not an argument not to urgently start to monitor and quantify the changes in food and water security indicators that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and adequate for the Arctic context. 相似文献
20.
Johannes Kobler Walter J. Fitz Michael Mirt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10,158(3):849-854
Anthropogenic trace element emissions have declined. However, top soils all over the world remain enriched in trace elements. We investigated Pb and Cd migration in forest soils of a remote monitoring site in the Austrian limestone Alps between 1992 and 2004.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maske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mineral soil of Lithic Leptosols (Skeltic), where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b concentrations in their forest floors occurred. Reductions of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ss heterogeneous Cambisols (Chromic) were significant. In contrast, virtually no migration of Pb and Cd were found in Stagnosols due to their impeded drainage. Very low element concentrations (<1 μg l−1) in field-collected soil solutions using tension lysimeters (0.2 μm nylon filters) imply that migration largely occurred by preferential flow as particulate-bound species during intensive rainfall even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Pb and Cd migration in soils is largely influenced by soil typ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