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254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40篇
综合类   364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提高热障涂层抗氧化性能,并减小二次反应区的形成。方法采用真空电弧离子镀技术在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32表面制备NiCoCrAlYHf(HY5)金属粘结层,分别在870℃及1000℃下进行真空扩散处理,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制备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YSZ)陶瓷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以及能谱(EDS)等测试方法,研究高温循环氧化过程中热障涂层的微观形貌、成分及扩散机制,同时计算了1、125 h氧化时间下Al元素互扩散系数。结果经过1000℃热循环、1000℃热处理的涂层氧化质量增量的绝对值较小,氧化速率常数为7.21×10-4,抗循环氧化性能较好。1100℃热处理试样,从涂层表面到基体方向Ni、Al、Cr等元素分布都比较均匀,在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元素含量变化较为平滑。870℃热处理试样,Ni等元素质量分数分布不均,在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元素含量陡然变化,元素均质化程度低。Al元素扩散系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粘结层与高温合金之间的元素扩散程度加剧,Al元素扩散系数减小。经过125h循环氧化,粘结层/基体界面出现互扩散区,互扩散区局部区域富Cr,Al含量低。循环氧化250 h后,热障涂层试样扩散区下方有拓扑密堆相TCP析出,形成二次反应区SRZ。真空扩散温度为870℃的试样,二次反应区更加明显。结论金属粘结层在1000℃下进行真空热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涂层内部元素均质化程度高,Al元素扩散速率慢。同时,扩散区宽度较小,二次反应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2.
On the Solovetskiye Islands, subtundra forests and forest-tundra crooked forests are considered to be zonal biocenoses, as this region is intersected by the 12°C isotherm for July, which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ern taiga and forest-tundra zones in northern Europe. The formation of extrazonal tundras on the islands is attributed to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sea and the prevalence of cold northeasterly winds in the growing period. Herbaceous and herb-bilberry forests similar to their middle-taiga counterparts develop in this region due to a convective heat flow anomaly of high intensity (up to 40–50 W/m2). The phenomen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an active heat source in the crust under the archipelago. This source is probably a diapir fold involving the upward movement of the mantle.  相似文献   
103.
针对燃煤锅炉燃烧产生的低温烟气仍具有一定温度的现象,提出通过增设超导热管空气预热器对这部分低温烟气余热加以回收的设想,对锅炉送风进行预热,探讨烟气余热利用可达到的送风温度、节能效果及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4.
城市绿色空间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实地测定的研究方法,利用1987年至2001年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建立了北京市不同年份的城市绿色空间专题图和热岛分布图,分析了13年中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及热岛效应的演变特点,评价了城市发展及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城市化的影响,14年中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变化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原有自然植被不断减少,热岛影响范围随之扩大;随着市区内的绿化建设,绿色空间总量增加,热岛效应有缓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5.
针对锅炉过热器管在运行中常见的过热爆管问题 ,从原理及运行工况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有效的隐患整改措施 ,保证了锅炉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救生舱热防护能力,延长救援时间,在空载状态下救生舱热载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外部传热热负荷的量化方法。已知救援状态下救生舱内、外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拟合温度函数。依据温度变化特点划分区间,积分求取各区间上温度平均值,计算温差,由传热方程计算救援状态下救生舱的热载荷。以某型号救生舱载人综合防护试验为例,根据模拟灾变环境的温度变化特点,运用该方法计算最高温度与常态温度下外部高温空气向舱体及其内部空间传热的热载荷,得到救生舱的总热负荷,外部传热最大传热功率及救生舱热载荷负荷范围。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火灾下有匀质防火层保护的钢构件温度计算的一维传热模型。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相关边界条件和假定,并给出求解该一维传热模型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通过分析三种典型防火材料保护下、截面系数不同的三种截面的升温,比较了由我国规范CECS200、欧洲规范、欧钢协标准、美国规范及其他学者推荐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并对照有限元结果,考察了不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ECS200与国外规范给出的结果符合良好且略微偏高。通过计算典型截面在不同耐火极限要求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比较了各国规范的设计结果。结果显示,由不同规范推荐的公式计算得到的最小保护层厚度相差不大。CECS200计算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与国外规范一致,与欧洲规范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研究表明,在标准火灾环境中我国规范给出的方法合理有效且形式简单便于工程运用。  相似文献   
108.
瞬态径向热流法测定松散煤体变导热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松散煤体的导热系数是指在单位梯度作用下,松散煤体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表征了松散煤体导热性能的强弱,是研究煤自燃的重要参数。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热线法,测试结果易受电阻升温变化影响。针对当前测试方法的不足,本文在二维径向导热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瞬态径向热流法测定松散煤体变导热系数测试装置,并建立了相应的导热系数解算模型。通过测定不同煤样随温度变化的变导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松散煤体的导热系数不断上升,两者之间基本成线性关系,测试结果符合松散煤体的导热特性。  相似文献   
109.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ar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a car's engine is the radiator. To increase the heat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olant/fluid used in the radiator with minimum pumping power, innovative fluids called nanofluids have become the main area of research these days. Theref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fluid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olant/fluid can be improved which in turn improves the radiator and engine efficiency, and reduces radiator weight and size. In this article, the heat transfer by forced convection in nanofluids based on Al2O3 and SiC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base fluid in an automotive radiator. The nanofluid is mixed with ethylene glycol and the fluid is prepared by the sonication method. The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varying the nanomaterials and the amounts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base fluid and thei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the radiator was analyzed using ANSYS FLUENT software. Approximately 15% and 12% increase in radiator efficiency by using Al2O3 mixed nanofluid and SiC mixed nanoflui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松散煤体低温氧化及通风供氧下的渗流传热规律,研发了渗流传热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由气体加湿系统、气体加热系统、煤样反应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组成;本装置可实现自动加湿、控温、自动采集数据及处理数据。为解决装置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设计了断电保护、有害气体检测等措施,保障试验装置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