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最优配置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构建相应模型测度贵州省2005-2013年建设用地扩张所存在的空间配置效率损失,在此基础上,以当前建设用地计划配置机制为切入点,分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空间配置效率损失的成因,探讨可行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判定建设用地扩张的配置是否符合空间效率的条件应是辨别区域间建设用地扩张的边际净收益是否相等,本研究以此为原则对2005-2013年间贵州省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该时段贵州省的建设用地扩张存在12.33%的空间配置效率损失,所辖区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错配,在此基础上,以建设用地计划配置体系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当前计划配置体系缺乏指标区域间再调节机制应是造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空间配置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本框架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省级以下指标交易平台)来优化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配置效率.本研究着力于测度分析省级以下层面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配置效率,旨在说明市场机制的构建是优化建设用地资源空间配置的一条可行路径,但在实际中建设用地扩张还涉及其他影响因素,其最优配置还需要考虑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用地功能等诸多条件,因而对其优化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2.
渝鄂湘黔接壤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鄂湘黔接壤地区是位居我国腹心的重要待开发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转移问题;突出,1996年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达800~1000万人,且呈增长趋势。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将达2200万人,剩余量约达1200~1400万人,就业压力很大。本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应实行就地转移和输出转移双管齐下,其转移的主要领域包括商品农业、乡镇企业、生态经济经营型生态环境建设及劳务输出等。研究结果说明,上述  相似文献   
63.
贵州省农村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及水源地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饮用水源地农药污染研究现状,并对贵州省9个行政区划内的27个县乡,总计200多家农药销售市场的农药销售状况及农户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贵阳市红枫湖、阿哈水库、百花湖3个城市饮用水源地的15个监测断面中的13种有机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α-HCH、β-HCH、γ-HCH、δ-HCH、三唑酮、腐霉利6种农药。其中,HCHs主要来自于环境残留及农药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64.
贵州山区中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自然、社会、经济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贵州山区加快中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分析了贵州山区中药资源概况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剖析了贵州中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旨在为贵州中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贵州纳朵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贵州关岭纳朵洞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三处滴水(S1、S2、S3)和一处池水(SC)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分析了观测期间纳朵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季节变化及其对外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纳朵洞洞穴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型,除每年降水量最大的月份外,滴水和池水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纳朵洞3个滴水点的离子浓度由于岩溶水在洞顶的运移路径和时间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池水因受到洞穴混合水和洞穴空气较高CO2浓度的影响,其离子浓度高于滴水且变化幅度偏大;纳朵洞洞穴水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很好地响应外部气候环境变化;离子浓度对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年际间降水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2013年雨季的Ca~(~(2+))、Mg~(2+)、SO_4~(2-)浓度高且平稳,而2014年雨季其浓度偏低且波动大,不同观测点的响应程度和时间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不同复合铁基钝化剂对黔西南高砷(As)土壤修复效果,筛选出钝化土壤砷和抑制水稻籽粒砷富集效果较好的复合铁基钝化剂,以期为黔西南高砷背景土壤的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黔西南某矿区耕地高砷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实验,分析了3种市售复合铁基钝化剂(复合型铁基生物炭(A)、铁基生物炭(B)和铁基腐殖酸钾(C))在不同用量(0.67g/kg、1.34g/kg、2.68g/kg、5.36g/kg)下土壤有效态砷、土壤中砷的各种结合态以及水稻籽粒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复合铁基钝化剂的施加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pH和钝化土壤砷,其中钝化剂C在5.36g/kg施用量下效果最好,钝化率为26.2%;各处理均使土壤砷的赋存形态发生一定的改变,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及无定形和弱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的砷,其中钝化剂A和B主要是向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转变,C处理主要向残渣态砷转变;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水稻精米砷含量,相比对照组,复合钝化剂A在1.34g/kg施用量下大米对As的富集作用最弱,降低率为48.6%;因为土壤砷钝化率不能完全表征水稻对砷的富集能力,其不宜作为土壤砷修复的唯一考察指标,因此土壤修复评估时应综合考虑土壤钝化率及水稻籽粒对砷累积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7.
贵州黔东南州三板溪水库春季拟多甲藻水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13日对贵州省黔东南州三板溪水库进行春季浮游植物调查的结果表明,三板溪水库Ⅱ号采样点(下革东)发生以佩纳形拟多甲藻为优势种的拟多甲藻水华,细胞密度高达1.15×107cell/L;板溪水库总氮的最低值为2.09 mg/L,总磷的最低值为0.95 mg/L,三板溪水库的总氮、总磷含量较丰富,不存在总氮或总磷是限制性因子;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Pearson 积距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氮磷比是三板溪水库发生拟多甲藻水华的主要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不同复合铁基钝化剂对黔西南高砷(As)土壤修复效果,筛选出钝化土壤砷和抑制水稻籽粒砷富集效果较好的复合铁基钝化剂,以期为黔西南高砷背景土壤的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黔西南某矿区耕地高砷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实验,分析了3种市售复合铁基钝化剂(复合型铁基生物炭(A)、铁基生物炭(B)和铁基腐殖酸钾(C))在不同用量(0.67 g/kg、1.34 g/kg、2.68 g/kg、5.36 g/kg)下土壤有效态砷、土壤中砷的各种结合态以及水稻籽粒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复合铁基钝化剂的施加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pH和钝化土壤砷,其中钝化剂C在5.36 g/kg施用量下效果最好,钝化率为26.2%;各处理均使土壤砷的赋存形态发生一定的改变,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及无定形和弱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的砷,其中钝化剂A和B主要是向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转变,C处理主要向残渣态砷转变;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水稻精米砷含量,相比对照组,复合钝化剂A在1.34 g/kg施用量下大米对As的富集作用最弱,降低率为48.6%;因为土壤砷钝化率不能完全表征水稻对砷的富集能力,其不...  相似文献   
69.
氮同位素示踪贵州红枫湖河流季节性氮污染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利用氮同位素技术对贵州红枫湖各输入、输出河流氮污染状况和季节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输入河流和输出河流的氮对比,探讨红枫湖的氮负荷变化。农业输入河流季节氮污染变化较小,以低硝酸盐、低铵盐含量为特征,其氮同位素组成较小,位于农业源范围之内(<+10‰)。工业污染河流氮污染呈干季和雨季变化:干季(冬春季)以高硝酸盐、高铵盐含量和高氮同位素组成(>+10‰)为特征,雨季(夏季)则相似于农业输入河流。因而利用氮同位素组成可以对不同类型河流氮污染源进行可靠识别。  相似文献   
70.
耿侃 《灾害学》1990,(3):61-65
本文以草海为例分析了生态系统遭人为破坏后发生的一系列灾害性事件,从中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灾害的一般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灾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