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662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286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以辽宁省沿海六市为研究对象,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灾害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选取自然、经济、人口和环境设施等评价指标,构建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葫芦岛市、锦州市、丹东市为高脆弱区;营口市为中脆弱区;盘锦市和大连市为低脆弱区。本文研究对沿海城市脆弱性防范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2.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利用1997和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1997-2007年间碳排放总量增加1 049.92×104 t,年均增长14.4%;②2007年经济圈内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和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997年的2.41倍、 2.18倍,1997和2007年,碳排放强度指数值都是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③经济圈内各县(区)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建设用地平均碳排放强度前3位的是合肥市区、 霍山县、 金寨县;④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合肥、 巢湖、 六安3市的碳汇补偿增加量分别为:21.83×108、 4.31×108、 2.48×108元,县域生态补偿额差异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碳排放效益和生态补偿的角度,提出减少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3.
云南省锡矿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锡矿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锡产量在世界锡工业中举足轻重。虽然云南省锡矿资源开发程度高,但“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严重,锡矿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需加强锡矿资源的地质勘探和宏观调控,加大人才、资金、科技投入和产业支持力度,将锡矿资源优势转化为锡工业优势,应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理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实现锡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4.
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目前鲁西北地区单位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所拥有的耕地规模较小,致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要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缩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规模,寻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5.
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结合,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河南省南太行地区试点工程为例,探索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践。地区区位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表明,南太行地区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许多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堪忧。以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为依据,按照“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明确了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一山一渠两流域”的总体布局与绩效目标,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7个工程治理区,根据不同功能区和治理区分别提出修复方案和工程治理措施。工程试点方案实施1年多,各项绩效目标完成进度较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  相似文献   
66.
黑龙江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的安全与否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黑龙江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改善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人民饮水安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7.
基于GIS的河南省风能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风能,其潜在的价值逐渐被开发与利用。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河南省风能资源及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风能的变化趋势,论文利用1971-2000年期间的河南省气象台站风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流体力学风能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系统对河南省的风能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特殊的地形特征造就了河南省风速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豫东的平原地带及豫南,西部及北部太行山区平均风速相对较小,区域风速差值较大;②30 a间河南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变化为逐渐减小趋势,只有个别站点风速表现为趋势略增或趋势稳定;豫东为风速减小最大的区域,豫西、豫中及豫南地区风速变化趋势相对较小;③风能研究发现最大值区域与平均风速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最大风能区域在豫北、豫东、豫中及豫南一带,最小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68.
东沙是江苏岸外沙洲中面积最大、高程最高的一个沙滩,但尚未开发利用。本文据实地调查、海图卫片、文献资料,分析了东沙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的开发潜力,并就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9.
针对目前交界断面水质监测与空气自动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质控难点,介绍了江苏省的解决办法。通过统一技术细节、联合监测及强化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自认定考核等手段,解决了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技术纠纷;通过设立省级质管站、进行可信度评估等措施,强化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70.
浙江省海岸带优势资源及其组合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海岸带以自然资源集聚、种类众多为其特色,它为振兴浙江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浙江海岸带有六项优势资源,即港口航道资源、水产资源、滩涂土地资源、海洋能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岛屿资源。本文分析了这些优势资源的组合特点,并指出优势资源存在着多宜性、动态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加以综合规划,统一协调,目的是以期引起有关方面注意,采纳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