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水生生物辐射剂量率计算在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辐射剂量率的计算是评价放射性元素对生物辐射影响的前提,也是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一个环境影响报告实例,介绍水生生物辐射剂量率的计算在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2.
提出了我国进行建设项目累积影响评价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识别累积环境问题、确定评价范围、预测分析累积影响效应、累积影响结果评价、提出累积影响减缓措施、进行累积影响监测与适应性管理。并对适合于各个过程采用的分析评价方法作了归纳说明。  相似文献   
103.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战略环境评价引入中国以来,SEA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政府已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称“环评法”),该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需要进行SEA。通过运用资料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环评法实施后中国SEA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国SEA主要层次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发展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SEA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4.
从影响规划的主要驱动因子出发,将一般用于宏观长远研究的情景分析应用于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各驱动因子的发展情景构造情景矩阵,得出若干未来发展的情景方案。并以南通市主城区支路系统规划为例,构造并分别评价了4种情景,筛选出了最佳情景,结果显示中方案最适合未来南通市崇川区支路发展。  相似文献   
105.
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本文阐释了公众参与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向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效性的具体实施对策,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充分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十一五”乌鲁木齐市PM10浓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一五”乌鲁木齐市PM10浓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治理措施成效显著,年均浓度和栗暖期浓度值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综合治理措施不到位,非采暖期浓度值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7.
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施行专家评审事实上已成为环保审批前的一个程序。专家评审的目的是鉴别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并提出完善的意见。本文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各类群体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的看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政策对环境存在着正面或负面影响。初步定性判断,我国参与的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将对我国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本文在紧密跟踪参与WTO及其他环境与贸易谈判进程支持我国谈判的同时,创新性开展贸易政策环境影响方法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以外促内的重要环境管理手段,而研究编制我国贸易协定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是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建议,第一,我国应深入开展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进一步实施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供政策依据。第二,环保部门应该尽快研究编制我国自贸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推进政策环评提供技术准备,为修改《环评法》和政策环评作技术储备。第三,借助于自贸区环境部长级会议机制,进一步推进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第四,构建我国自己的绿色贸易保障体系,防止国外污染向我国转移,维护我国国际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109.
分析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随后对我国和部分其它国家PM2.5的标准值进行了对比,最后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PM2.5的控制策略,包括建立灰霾预警机制、强化源头控制、进行区域联防联控等。为了从源头控制PM2.5污染,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导则体系应增加PM2.5指标,环评中应加强PM2.5现状监测,重视战略环评的区域控制作用,并在项目环评中开展PM2.5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widely lauded as a way to make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more democratic,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to enhance their legitimacy. Scholars and citizens around the world repeatedly complain, however, that public participation frequently serves primarily as a pro forma exercise to defend predetermined decisions rather than as a meaningful opportunity for the affected public t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These critiques persist despite considerable research suggesting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essay explores this problem by analyzing citizen involvem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processes for the Allain Duhangan hydropower project in northern India. It describes how meaningful public involvement was compromised—despite repeated objections by citizens and independent consultants—by four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1) failing to provide adequate access to information; (2) predetermining EIA outcomes by controlling the definition of issues (“definitional hegemony”); (3) privileging scientific/technical discourse; (4) utilizing “consultative”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promote one-way flows of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more interactive forms that encourage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values. This study further argues that these practices persist because they serve as acts of power that privilege dominant actors and interests in the larger socio-political context. This analysis thus suggests that altering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that compromise the qua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ay require attending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relations of power, and the larger socio-political context in which public participation takes pl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