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68篇
安全科学   78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1134篇
基础理论   198篇
污染及防治   151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结合潜在危害指数评价方法和加权评分方法,构建了新的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的筛选方法,并应用于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典型污染物的筛选。将急性基准浓度值(CMC)和慢性基准浓度值(CCC)引入潜在危害指数评价中;鉴于潜在危害指数法不考虑化合物的环境浓度,将潜在危害指数法与加权评分法相结合,引进平均浓度、检出频次等影响因素,计算不同污染物加权评分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典型污染物。研究表明,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中筛选出的典型污染物包括:As、NH+4、1,1,2-三氯乙烷、溴二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1,1-二氯乙烯、α-六六六、p,p'-滴滴滴、p,p'-滴滴伊、苯并(a)芘。  相似文献   
992.
潜在自然植被(PNV)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和农牧业的生产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利用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六个时期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模拟中国PNV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CSCS将六个时期中国PNV分别划分为39、37、38、40、40和40类以及10个类组。(2)寒冷干旱型类组主要分布在西北,温暖湿润型和炎热潮湿型则分布在中东部和南方。除冻原和高山草地、冷荒漠、半荒漠和温带森林草地4个类组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均为上升趋势。(3)温带森林草地转变为亚热带森林草地的面积最大,占总变化面积的35.4%。(4)CSCS既未包含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又能模拟长时间序列的PNV演替。(5)最后间冰期至未来2070s,森林类组向纬度和海拔高度更高的北方及青藏高原移动。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PNV概念的界限,揭示了气候变化对PNV演替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93.
Aqueous extracts from various plant parts of fenugreek(3%)(aerial parts:leaves and stems(LS),roots(R),ground seeds(GS)and not ground seeds(NGS))and 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 and methanolic fractions of the aerial parts were assayed to determine their antifungal potential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Fusarium graminearum,Alternaria sp.,Pythium aphanidermatum,and Rhizoctinia solani.All fenugreek plant parts showed antifungal potential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was species and plant parts d...  相似文献   
994.
鄂州市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鄂州市主城区采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对102种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定量检测,对比分析了VOCs组成、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规律,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估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鄂州大气VOCs年均体积分数为(30.78±15.89)×10-9,总体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具体表现为烷烃>含氧化合物>卤代烃>烯烃>芳香烃>炔烃.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夜晚体积分数高于白天,且总体上呈"双峰"分布,芳香烃、卤代烃和OVOCs在00:00至02:00出现"第三峰".对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较大的是芳香烃和烯烃,贡献率分别为35.45%和29.5%,其中对OFP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乙烯,达到24.217%.分析VOCs特征物种,发现机动车尾气和溶剂使用是鄂州VOCs的主要来源,其中机动车排放是最主要来源,控制鄂州机动车排放有助于削减大气VOCs活性较大的组分,从而减少臭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995.
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对流层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前体物,在光化学反应和细颗粒物污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9月1~27日在上甸子区域背景站开展VOCs的连续在线观测,对VOCs的浓度水平,时空变化特征,化学反应活性及其对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特征物种比值法对初始VOCs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9月上甸子站总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12.53×10-9,其中,烷烃是体积分数最大的组分,占到了总VOCs的65.3%,其次是烯烃和芳香烃,分别占到了总VOCs的26.7%和6.5%.从大气化学活性来看,上甸子站总的L·OH(·OH损耗率)为5.2 s-1,其中C4~C5烯烃占到了61%,其次是C2~C3烯烃,占到了12.8%.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平均值为36.5×10-9,烯烃是贡献最大的组分,占到了71.2%.烯烃中又以C4~C5烯烃的贡献最为突出,而体积分数较大的烷烃对臭氧生成的贡献却不大.对特...  相似文献   
996.
南湖富营养化主要控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全面分析了南湖湖泊系统中营养物之间、营养物与藻类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各种环境因子对南湖富营养化的影响,结合藻类增长潜力试验结果确定南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结果表明,光、温度、碳、氮不能成为南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控制南湖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磷。   相似文献   
997.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沸石对铬酸根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由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制成的有机沸石对水体中铬酸根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与沸石原矿相比有机沸石对铬酸根的吸附容量更高,而铬酸根在有机沸石表面的吸附量随着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说明铬酸根的吸附以静电作用为主.研究还发现沸石经有机改性后表面Zeta电位由负变正,说明表面活性剂在沸石表面的吸附改变了沸石表面的电荷性质,这也是有机沸石能够对铬酸根发生静电吸附的主要原因.铬酸根的吸附量及吸附的铬酸根的解吸量均随着体系pH值的升高而增加,分别约在pH=5.0和pH=6.0时达最大,随后铬酸根的吸附量和解吸量随着pH值的进一步增加逐渐减小.铬酸根的吸附量与解吸量之间的差值随pH升高而减小,说明在低pH条件下非静电吸附所占比例较高pH值条件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集雨窖水中细菌多样性及功能与主要水质因子之间关系,应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类型集雨水窖中窖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通过提取4组样品基因组DNA,对16S rRNA V4区测序,共获得用于物种分类的OTU 1605条,涵盖了22门、42纲、71目、115科、146属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窖水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不同样品多样性存在差异,细菌优势菌群分布呈现出大量的稀有种和少数常见种的模式.菌群分类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细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OD1是主要的细菌菌门,其相对丰度占群落的87.1%~94.8%;放线菌门的放线细菌纲(Actinobacteria)、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拟杆菌门的噬纤维菌纲(Cytophag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变形菌门中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丰收神菌纲(Opitutae)、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Pedosphaerae,OD1的ZB2为纲层次上的优势菌;红细菌属(Rhodobacter)、脱氮单孢菌属(Dechlor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孢菌属(Comamona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等优势菌属大多数为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反硝化菌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RDA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不同,即第Ⅱ簇内的菌属主要与反映窖水有机物含量的指标UV254、高锰酸盐指数、BOD5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第Ⅲ簇内的菌属主要与反映窖水氮、磷水平的指标TN、NO2--N、NO3--N、TP、NH4+-N显著正相关,体现了生态功能的簇内相似性及簇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窖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窖水细菌多样性及功能与水质因子之间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99.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the solubility of cadmium (Cd)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or remediation of Cd 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microbes that involved in regulating Cd solubility and to reveal possible mechanisms. Therefo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pproach, the molecular ecological network was constructed and metagenomes were predict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dox conditions affected both the solubility of soil Cd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aerobic microbes, such as Anaerolineaceae, did not on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hap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soils, but might also b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Cd solubility. Two possible mechanisms that how Anaerolineaceae involved in Cd solubility are (1) Anaerolineaceae are important organic matter degraders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and (2) Anaerolineaceae can co-exist with methane metabolism microbes, while methane metabolism promotes the precipitation of soluble Cd. Thus, application of Anaerolineaceae in bioremediation of soil Cadmium contamination is a potential approach. The study provided a novel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regulation of Cd solubility under different redox conditions, and suggested a potential approach for the remediation of soil Cd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1000.
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空气和水中微量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在镀汞、银汞电极上铅的溶出行为 ,当 p H为 3.0~ 6 .0时 ,在乙酸钠——乙酸溶液中 ,铅的溶出电位为 - 0 .44 5 V,具有良好的溶出峰形。并且建立了用微分电位溶出银汞电极分析空气和水中微量铅的方法 ,该法克服了玻碳电极法反复镀汞的麻烦。本方法对四份水样进行回收率试验 ,其回收率均在 90 %以上 ,变异系数小于 10 %。因此该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