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46篇
综合类   688篇
基础理论   15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183篇
灾害及防治   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widely accepted as a challenge that humans will face in the not-too-distant future.Mountain ecosystems and their inhabitants are among the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This paper seeks to explain migration drivers in specific mountain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Foresight’s conceptual framework.A climate change sensitive field named Shangnan County in sou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chosen as the case study area to investigate local migration drivers.A ser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s employed in the case study includ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s.The evidence of survey suggests that migration decisions are not only shaped by macro factors in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demographic,social,politics and psychological,but also influenced by placed-related barriers and facilitating mechanisms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222.
Abstract

The study tries to set up a system to extract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in exploi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China. Firs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mphasis and de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s SEA research in the past 10 year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s of regio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SEA). Then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out RSEA. After that, the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RSEA, which includes defining evaluation scope, describing regional background, combing strategic behavior, designing development scenarios, predicting the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screening alternatives and proposing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hemes.  相似文献   
223.
朱媛媛  刘冰  桂海林  李健军  汪巍 《环境科学》2022,43(8):3966-3976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2016~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臭氧(O3)浓度特征,讨论了O3污染高发月份日最高温度(Tmax)、日均地面气压(p)、日均地面相对湿度(RH)和日均地面风速(v)等气象要素对O3-8h浓度和O3-8h超标情况的影响规律,并采用AQI级别预报准确率、O3浓度范围预报准确率和O3级别预报准确率等方法,评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O3统计预报效果.结果表明,2016~2020年期间京津冀13城市ρ(O3-8h-90per)分别为157.4、177.2、177.3、190.6和175.6μg·m-3,区域臭氧浓度5a上升了11.6%,2016~2019年期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环比下降;2020年与2016年相比,除北京、张家口和承德略有下降外,其他10个城市ρ(O3-8h-90per)上升了6~45.5μg·m-3.O3-8h月均值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现象,ρ(O3-8h)在4~9月的月均值超过了100 μg·m-3,在6月最高,为158.10 μg·m-3.城市O3-8h超标率范围为8.6%~19.2%,97.8%的O3-8h超标情况发生在4~9月.区域尺度上O3-8h浓度与日最高温度相关性最强,当Tmax在25~28℃区间时,所有城市开始出现O3-8h超标.O3-8h浓度与日均地面气压呈负相关关系;当RH在60%以下时,大部分城市O3-8h浓度随相对湿度上升缓慢增长;当RH在61%~70%以上时,大部分城市O3-8h浓度随日均相对湿度上升而下降.O3-8h超标时的地面主导风向主要为偏南风,大部城市O3-8h浓度高值易集中出现在2~3m·s-1及以下低风速区间.OPAQ统计模式提前1~9 d预报相关系数范围为0.72~0.86,AQI级别预报平均准确率为67%~86%,O3-8h浓度范围预报平均准确率为63%~84%.在O3-8h超标情况多发的4~9月,模式对O3轻度污染和O3-8h超标情况提前3 d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9%和66%,可为O3-8h超标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4.
青岛港在环渤海港口群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已与大连港、天津港形成了我国北方地区“三港鼎立”的格局.从分析青岛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比较评价了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的竞争力,分析青岛港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不足,探寻提升青岛港港口竞争力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25.
为探讨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特征,对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2005、2010、2020年分别为1 610.43亿、2 357.86亿、4 328.89亿元.贵州省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顺序为湿地>水体>森林>草地>农田>荒漠,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是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149.31倍.2005~2020年贵州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以森林生态系统占绝对优势,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顺序为森林>农田>草地>水体>荒漠>湿地,各类型生态系统面积大小顺序为森林>农田>荒漠>草地>水体>湿地.2005、2010、2020年贵州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9 142、13 385、24 573元/hm2.根据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226.
成都城区蔬菜地土壤中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ECD检测、GC/MS-MS确证的方法对成都城区14个区县蔬菜地土壤中23种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分析,以揭示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OCPs残留水平在不同区县间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0.18~104.33μg.kg-1之间,近郊区县(双流、龙泉驿、郫县、新都、温江)远低于边缘区县。被检出的18种OCPs中,DDTs、HCHs检出率最高(100%),残留水平为16.11~99.51、1.31~9.34μg.kg-1,分别占OCPs残留总量质量分数的87.68%、8.15%;六氯苯(HCB)次之(90%);灭蚁灵、环氧七氯、硫丹Ⅰ和γ-氯丹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44.29%~47.14%),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县;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的检出率较低(32.86%~37.14%),多分布于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地。土壤中OCPs的各种异构体、代谢物变化规律显示,DDTs、HCHs残留主要源于早期的使用或大气输入,但不排除金堂、青白江、新津地区近期可能有新的DDTs输入,崇州、彭州、都江堰、大邑地区可能有HCHs输入。  相似文献   
227.
姚玉璧  杨金虎  岳平  陆登荣 《生态环境》2011,20(11):1585-1593
基于三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5.316~13.047 mm.(10a)-1,春夏季增幅较大;最大潜在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年最大潜在蒸散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073~10.712 mm.(10a)-1,夏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变化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0.011~0.026(10a)-1,冬季增幅最大,在15年周期附近,出现了3~5个干湿交替期,1984年之后为偏湿期,在中高频区,1998—2006年有偏干振荡;影响三江源区地表湿润指数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228.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2012—2019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结合地理探测器对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山西省碳排放量居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次之,安徽省碳排放量位居第三,后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碳排放最低;②2012—2019年在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聚集程度逐年减弱,高高聚集面积从210742.9 km2减少到153999.3 km2,低低聚集面积由148249.2 km2减少到103804.0 km2;③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得到:对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子解释力较大的为经济要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生产总值;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因子解释力较高的双因子交互多为经济要素.研究显示,中部地区各个省份碳排放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本研究为中部地区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29.
基于PMF模型源解析结果分析了呼包鄂地区冬季、夏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征.物质重构结果表明,有机物(19. 9%~44. 6%)、地壳物质(9. 7%~46. 2%)在呼包鄂地区受体PM_(2.5)中占有较大比重.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各类源对PM_(2.5)的分担率大小依次为:二次源(26. 7%)燃煤源(26. 1%)机动车源(19. 1%)扬尘源(18. 1%),夏季则为二次源(26. 7%)扬尘源(22. 3%)燃煤源(16. 6%)机动车源(15. 1%) SOC(8. 7%),可以看出二次源在呼包鄂地区冬季和夏季均为首要贡献源类,冬季燃煤源、夏季扬尘源对呼包鄂地区的影响较大.分析冬季、夏季典型污染过程,对应于源解析结果,冬季主要污染源为二次源、燃煤源,夏季为二次源.  相似文献   
230.
基于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2017年6~9月采集的84个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冻土区地下水δ~(18)O的变化范围为-15. 3‰~-12. 5‰,平均值为-14. 0‰;δD的变化范围为-108. 9‰~-91. 7‰,平均值为-100. 2‰,与当地大气降水相比,地下水较为富集重同位素;地下水线(LG)的斜率和截距均低于全球和局地大气降水线(GMWL和LMWL),表明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地下水氘盈余(d-excess)变化范围为4. 9‰~25. 0‰,平均值为11. 6‰,低于大气降水平均氘盈余值;地下水同位素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不同时期影响地下水同位素的组成和变化因素有所不同,在冻土的冻融前期(气温上升阶段),由于冻土活动层较薄,地下水受气温影响显著.虽然后期气温降低,但冻土活动层厚度依然在增加,此时地下水在土壤中滞留的时间的增加是地下水同位素富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流域的地形特点、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断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研究结果能够为长江源多年冻土区的水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