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71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209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所在区域的泉水和溪流在降雨时的连续采集,发现二者的水化学特征对降雨的响应较快,但变化却不同。降雨时泉水的pH值在降雨时降低,电导率和主要离子浓度升高,SI降低,pCO2升高,而溪流的电导率和主要离子浓度降低,碳酸盐矿物饱和指数(SI)降低,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降低。降雨时泉水和溪流的溶质输移速率明显增加,但没有表现出在连续降雨中因为降雨强度大输移速率就高的现象,从而推断,除了雨水的稀释作用和"土壤CO2效应"外,土壤包气带的"前水"以及土壤中可交换态离子也影响了降雨时峰丛洼地水体中溶质的运移。  相似文献   
532.
文章研究了一种适用于高氯废水的无汞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水样中加入10 mL重铬酸钾和15 mL浓硫酸,消解0.5h,冷却至室温再加入0.3 g硫酸银,消解1.5 h,测得其COD测定值,根据COD Cl-Cl-的关系曲线得到由氯离子产生的COD Cl-,将COD测定值减去C OD Cl-即为水样的COD真实值。实验证明,该方法适用于氯离子浓度不超过5 000 mg/L废水COD的测定。  相似文献   
533.
崇明东滩湿地降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集了崇明东滩湿地降水,测定了样品的p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利用富集因子法和后向轨迹分析对降水中无机离子成分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整体空气质量良好,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的加权均值分别为5.24,17.49μS/cm,为轻度污染的弱酸性水平;SO42?和NO3?是主要的致酸离子,加权浓度分别为52.27,21.39μeq/L;NH4+和Ca2+是主要的碱性离子,加权浓度分别为33.36,27.13μeq/L;离子来源分析表明,Na+和Cl?主要来自于海洋,NH4+的中和作用大于Ca2+和Mg2+,大气颗粒物主要以(NH4)2SO4、NH4HSO4、NH4NO3的形式存在;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降水主要受海洋风向影响,西北、西南方向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为污染物的中长尺度传输是造成崇明东滩酸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4.
肖时珍  熊康宁  蓝家程  张晖  杨龙 《环境科学》2015,36(5):1590-1597
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5个泉点为研究对象,分析泉水水化学特征及溶解无机碳(DIC)稳定同位素(δ13CDIC)的分布和变化,揭示石漠化治理的岩溶效应和水质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HCO3-Ca),人类活动干预相对较少的水井湾、戈贝和毛家湾泉水的水质较好,而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多的吊井和谭家寨泉水主要离子浓度和电导率都较高,水质相对较差;泉水p 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二氧化碳分压(p CO2)对土地利用或石漠化治理反应敏感,表现为水井湾、吊井、谭家寨和戈贝泉水中的p H值和SIc小于毛家湾泉水,相反p CO2明显大于毛家湾泉水;水井湾、毛家湾、戈贝泉水中的(Ca2++Mg2+)/HCO-3当量比接近1∶1,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吊井和谭家寨泉水中(Ca2++Mg2+)相对HCO-3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受到农业活动强烈影响,可能有硫酸和硝酸参与了碳酸盐岩的溶蚀;此外,雨季由于生物旺盛,泉水中的δ13CDIC值较旱季偏轻;不同泉水中δ13CDIC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吊井(-12.79‰)水井湾(-12.48‰)戈贝(-10.76‰)毛家湾(-10.30‰)谭家寨(-6.70‰),反映了石漠化和农业施肥影响下的地下水的δ13CDIC值偏重,石漠化治理后泉水的δ13CDIC值则偏轻.  相似文献   
535.
潘晨  康志明 《环境科学》2022,43(2):649-662
利用区域在线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引起的江苏省PM2.5年均浓度的最强正、负异常分别出现在2008和2001年,它们的异常值相对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占比10.5%和-14.3%,表明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年际变化有明显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边界层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整体上都与江苏省PM2.5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气象因子所构建的线性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描述PM2.5浓度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其拟合值与模拟值相关性为0.73,通过了99%的信度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536.
北京市大气OH自由基测量结果及其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2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大气OH测量方法测定了北京城市大气中OH自由基,得到了其浓度水平和日变化情况.测得夏季日间最大OH浓度为~8×107 cm-3,秋季日间最大浓度为2×107~4×107cm-3,并根据同步测量光强和其它污染物的浓度,分析了OH浓度与这些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H浓度与UV-B相对强度、O3和HNO2的浓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7.
崔玉环  王杰  刘友存  郝泷  高祥 《环境科学》2021,42(7):3223-3231
以升金湖河湖交汇区为研究区,测试不同类型水体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值,分析其季节变化特征,探究地表-地下水中化学离子来源,最后估算混合水源对地下水中化学离子的贡献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表-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均高于大气降水,理化参数呈现季节变化特征;②地表水以Ca-HCO3类型水为主,且在夏季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地下水以Ca-HCO3和Ca-SO4类型水为主,占比分别为46%和27%,且季节差别不显著;③地表-地下水中Ca2+和Mg2+主要来自于碳酸盐岩的溶解,且有碳酸和硫酸参与了碳酸盐矿物溶解的过程,Na+和Cl-除来源于大气降水外,还来源于当地农业施肥和粪便污水;④水源混合也是地下水化学离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对Cl-的贡献率平均达到28%,且呈现季节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38.
成都市地表水天然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秋瑾  赖承钺  丁瑶  王照丽  程中华  于涛 《环境科学》2021,42(11):5364-5374
为揭示大型城市对地表水天然水化学的影响,于2019年春开始对长江上游岷、沱江流域成都段河流进行了每月采样监测,同时采集成都市57个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水样,测试所有样品的主要离子等水化学参数,并与搜集的历史岷、沱江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成都地表水天然水化学目前仍是中-低矿化度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钙组水,是流域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决定的天然水化学特征,同时受硅酸盐和蒸发岩风化的影响.成都地表水天然水化学表现出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即枯水期主要离子和矿化度质量浓度高而丰水期质量浓度低,反映出点源影响特征;空间上城市下游主要离子和矿化度高于城市上游,而且支流流域高于干流流域,反映出明显的城市影响.模拟计算等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市活动是成都地表水天然水化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表现在污水排放对水体Cl-和Na+升高的显著贡献,和人为酸性气体排放导致的水体总硬度/碱度>1.对比岷、沱江20世纪60年代天然水化学数据说明,目前水体Cl-/Na+比已显著升高,尽管水体尚未出现天然水化学性质的根本变化,但已表现出一定的盐渍化趋势.作为距长江源头最近的特大型城市,成都市对长江水系天然水化学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39.
A knowledge of the ignition properties of ammonia (NH3)/hydrogen (H2) mixtures is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ir abunda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cesses, and also because of their prospective role as fuels in future energy systems. In particular, the question arises if and how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like ignition limits and minimum ignition energies in NH3/H2 mixtures are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this work studies ignition process in ammonia/hydrogen mixtur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se track the evolution of ammonia/hydrogen mixtures during an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a certain ignition energy, using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molecular transport.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on the minimally required ignition energy are performed. These are the strain rate, hydrogen content, pressure and initial (pre-ignition)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findings include a quasi-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ition strain rate, defined as the strain rate below which no external energy is required to initiate successful ignition (auto-ignition) and a characteristic reaction rate, defined as the inverse of ignition delay time in homogeneous, quiescent mixtures. Also, the relative decay of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with increasing hydrogen content is less pronounced for higher pressure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upports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towards fail-proof ignition devices and reliable prevention of hazards. The simulations are used for assessing the ignitability of ammonia and its mixtures with hydrogen.  相似文献   
5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