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413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98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71.
2种海水轮虫对UV-B辐射敏感性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UV-B辐射对轮虫有较大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24、48和96 h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4.393、2.694和1.720 kJ/m2,对壶状臂尾轮虫24、48和96 h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856、4.516和1.730 kJ/m2;而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均为(50±10)μW/cm2。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验所用的UV-B辐射强度剂量范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和48 h对UV-B辐射的敏感性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处理后的96 h,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72.
高原环境因素对涂层自然老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环境特点进行了概述,对高原地区典型环境特性(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对涂层老化的影响,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1981-2008年地面交换站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地面气温、降水量等环境因素对涂层老化机理的影响,为开展涂层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3.
通过实测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高架段运行噪声,分析了其噪声源强及水平传播特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18)中的预测模式对各受声点A声级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新建市域快线高架段噪声预测.  相似文献   
774.
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对政府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政府治理压力和治理能力的视角探寻其与碳减排的关系,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选取中国 30个省(区、市) 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系统考察了政府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对碳减排的协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均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且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时,该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碳减排的驱动作用因地区分布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75.
水深梯度对黑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将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顶枝种植在水下0.5、1.0、1.5、2.0、2.5、3.0、3.5、4.0 m处塑料盆内,研究水深对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能够明显影响黑藻的存活,当水深>2.5 m时,由于光照不足,黑藻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水深3.0、3.5、4.0 m处黑藻分别于试验第57、33、21天死亡。水深改变了黑藻植株形态。水深对黑藻株高的影响极显著(P<0.01)。试验80 d时,不同水深处黑藻的茎节数、节间距、分枝数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80 d时,水深0.5~2.0 m处,黑藻株高和茎节数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增加,当水深>2.0 m时,随水深增加开始减少。试验80 d时,水深0.5~2.5 m处,黑藻节间距随水深增加而不断延长。同一生长时间黑藻分枝数随水深增加而递减。各水深梯度处黑藻生物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水深0.5~1.5 m处黑藻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水深1.5 m处生物量最大,水深2.0、2.5 m处生物量迅速降低,不同水深梯度间黑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该试验条件下,黑藻的光补偿水深在水体平均透明度(1.0 m)...  相似文献   
77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华  李瑞霞  王晓杰  关庆伟 《生态环境》2010,19(12):2778-2782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777.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是国家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而制定的法规。为检验“水十条”的政策影响效应,文章利用2012—2017年全国269个地级市的数据,结合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技术进步、人口规模、水资源禀赋等控制变量,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水十条”政策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工业水污染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原因,工业水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水十条”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工业水污染强度。通过改变政策实施时间、剔除中心城市、增加控制变量以及剔除严重污染等方式进行重新回归,检验结果依然具有较强稳健性。进一步分析中,文章研究了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发现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而第三产业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并且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加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技术创新均为“水十条”政策改善工业水污染强度的有效途径。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在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水十条”政策对工业水污染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环境规制强度较低地区却呈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水污染情况原本较好,因此污染强度降低幅度较小。因此,文章认为“水十条”政策能够显著改善工业水污染强度,并且加上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手段的辅助能够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文章的发现为中国水污染防治行动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78.
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桉树蒸腾量越大.随着桉树增长,植株蒸腾量逐月增大,但蒸腾强度却逐月下降,说明桉树叶面积增长速度,大于蒸腾量增长速度.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桉树的蒸腾量、蒸腾时间长短和最大蒸腾量出现的时间不同.水分亏缺对桉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外观表现为幼嫩枝梢萎蔫,分枝少、叶片少、叶面积下降、叶色变深、变暗,植株下部叶子叶尖枯死;生理上表现为气孔导度降低,阻力增大,气孔关闭,光合速率降低,养分吸收量减少.总的影响是生长量显著降低.在试验条件下,桉树每生产1 kg干物质所付出的蒸腾耗水量与土壤水分有关,土壤干旱时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779.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direct pulse sonication and the type of alcohol (methanol and ethanol) on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of waste vegetable oil without any external heating or mechanical mixing. Biodiesel yields and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involving ethanol, methanol, and ethanol–methanol mixtures wer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power densities (by varying sample volumes), power output rates (in W), and ultrasonic intensities (by varying the reactor size) were studied for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with ethanol, methanol and ethanol–methanol (50%-50%) mixtures. The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for ethanol or methanol base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of waste vegetable oil were determined as: 9:1 alcohol to oil ratio, 1% wt. catalyst amount, 1–2 min reaction time at a power output rate between 75 and 150 W. It was shown that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using ethanol–methanol mixtures resulted in biodiesel yields as high as >99% at lower power density and ultrasound intensity when compared to ethanol or methanol based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s.  相似文献   
780.
Mixing inside an anaerobic digester is often continuous and is not actively controlled. The selected mixing regime can however affect both gas production and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biogas plant.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 and compare three different mixing regimes, 150 RPM and 25 RPM continuous mixing and minimally intermittent mixing for both digestion of fresh substrate and post-digestion of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ower mixing intensity leads to a higher biogas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er total biogas production in both cases. 25 RPM continuous mixing and minimally intermittent mixing resulted in similar biogas production after process stabilization, while 150 RPM continuous mixing resulted in lower production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The lower gas production at 150 RPM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inhibi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Cumulative biogas production until day 31 was 295 ± 2.9, 317 ± 1.9 and 304 ± 2.8 N ml/g VS added during digestion of fresh feed and 113 ± 1.3, 134 ± 1.1 and 130 ± 2.3 N ml/g VS added during post digestion for the 150 RPM, 25 RPM and minimally mixed intensities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increasing gas production, optimal mixing can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