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136篇
综合类   479篇
基础理论   411篇
环境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269篇
灾害及防治   71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2016年《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艰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全球环境治理从此进入履约阶段。本文基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公布的《2015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选取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国际环境智库的研究报告和环境领域中代表性学者的相关论文,对国外学术界有关《巴黎协定》履约前景的分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此做出简要评述。文章在肯定《巴黎协定》有力推进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的同时,也指出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尤其是在英国正式启动脱欧进程和特朗普新任美国总统后,其履约过程中更是存在着协定之内和协定之外的众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首先,协定之内面临着协定缔约方国内批准程序上的挑战;国家自主贡献的实现与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2℃温升目标的实现前景;审评和盘点的效力评估;碳市场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其次,协定之外面临着英国脱欧的潜在气候政策变化及影响;美国气候政策的可能变化及其影响。基于对以上智库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的分析,笔者对《巴黎协定》的履约前景得出几点看法:(1)正视国际气候合作的机遇与挑战;(2)对具体议题的落实需充满信心;(3)理性冷静看待英美气候政策的可能变化;(4)鼓励环境类国际组织之外的非国家行为体展开通力合作。对此,我们应正视履约中的挑战与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应对之策,确保履约进程的顺利完成。总之,《巴黎协定》的履约前景不容乐观,国际社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2.
    
Research across several decades has mapped the way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complicate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often differentially framed within the media, public, and policy agendas with major implications for how they are understood, discussed, and decided. Building on this work, this this study compared news coverage of the debate over natural gas “fracking” in New York, Pennsylvania, and North Carolina between the period 2008 and 2013. Examining state newspapers, the analysis evaluated the types of sources used, the assertions of these sources, and how the issue of fracking was framed. From a gener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reveals how differences in framing of an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controvers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ocally relevant sources used in reporting,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might be unique to a state. Specific to the debate over natural gas “fracking,” this study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such state-based factors influence the portrayal of the issue in the news media.  相似文献   
43.
Science, politic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have for several years been encountering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as well as scientific challeng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he normative basis of all sciences is pressurised from three sides: by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who claims more transparency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regarding factual or possible impacts of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rogress; by the industries, which try to speed up and intensify the industrialisation of knowledge; and by the public policies, which want to see the sciences engaged in ways to mitigat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undergoing a tremendous sea change both in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matters. Since the Brundtland Report in 1987 and accelerated after UNCED 1992, environmental policy has been struggling to become a groundbreaking new paradigm for the capacity of resolv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as well. Any successful attempt to alter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and mental structures in policy-mak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 presupposes a renewed association of co-operation, deliber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Results from theory of democracy, stud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studi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olitics can be utilised for this context.  相似文献   
44.
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表现出明显脆弱的特征。更严重的问题是 ,未来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已十分脆弱的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基础产生着巨大的压力。若在此问题上出现认识和发展政策上的失误 ,便会产生巨大负面效应 ,严重影响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为此 ,建议 2 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应是确保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5.
基于复杂系统建模的水管理政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ABSS)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考察系统中主体的不同状态和行为特征、主体与环境的作用、主体之间的作用,来表征系统的宏观特征,是进行复杂社会环境系统分析和政策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讨论了ABSS建模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系统构成、分类方法和开发工具等特征,总结了其供水系统发展、水资源分配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农业土地和水资源利用、居民用水行为、农业污染控制及人类活动的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讨论了利用该方法研究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6.
黄河上游玛曲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参考Costanza等人提出的方法和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成果估算了玛曲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为96.25亿元/年,远高于经济产品1.93亿元/年的现价。基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要求,提出了以改变超载过牧为目标、以生态补偿为核心内容的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的政策设计,生态补偿的标准应不少于0.93亿元/年。生态环境管理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开发和产业转型、生态移民和牧民定居、草场管理、技术推广以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等。  相似文献   
47.
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是医疗废物处置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当前,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执行难,欠费、漏费等问题非常突出,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十分困难。在对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当前收费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加快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为目标,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监管执法、提高标准合理性、综合确定费用承担方、制定鼓励性的经济政策、提高宣传和缴费意识等方面,提出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改革完善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8.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而屏障作用显著.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过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政策进行回顾和总结,辨析其实施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今后西部国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7年)主要是开发带动治理,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前(1978-1999年)逐渐由开发转变为以保护为主,西部大开发十年期间(2000-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②在空间上,通过自然保护区设置、生态移民、财政转移支付和差别化的生态环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③在各项政策和工程实施下,西部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明显缓解,同时,农牧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在生态环境治理、全社会参与、环保投资等方面探索出诸多成功经验;④生态环境政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建设多以各个部门主导,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协调,有些政策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生态补偿政策缺乏总体还需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反馈环节还较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9.
During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period,China improved its policy system for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established and completed the policies intended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Thereupon,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ook on a series of positive changes such as the enhancement of coordination.During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China will fully implement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olicy 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in its four major regions,strengthen differentiated guidance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line with the planning for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an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ystems that facilita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50.
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和森林火灾频发等风险加剧。尽管各国为此付出诸多努力,但全球变暖趋势并未遏止,解决气候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探究中国气候政策协同机制及其效应,推动碳减排,文章提出“部门联合体”概念,认为由于部门分工专业化特性,单一部门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气候问题,多部门间的气候政策协同势在必行。气候政策协同贯穿于政策目标制定、政策细则确定与政策实施过程之中,可以通过优化政策目标、完善政策细则、强化政策实施的方式,充分动员各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候治理能力。研究表明,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程度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中央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程度更高,省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章使用2003—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气候政策协同可以降低碳排放,但这种影响以间接效应体现出来。气候政策协同不会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四类交互效应机制发挥作用:气候政策协同与加强财政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等措施相配套,可以更为有效地减少碳排放。中国的气候政策协同经验对构建全球碳减排机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提出,以气候政策协同的有效性为现实基础,依据“部门联合体”行为逻辑,建立全球性的气候治理协同机制,高效推进全球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