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25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49篇
综合类   696篇
基础理论   201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11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6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环境统计在综合反映全国环境状况、服务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环境统计涉及的范围较广,数据量太多,现在所使用的"十一五"软件还存在部分瑕疵,数据审核模块还缺少数据之间的完整性、相关性的校验功能。针对环境统计软件数据审核功能的不足,利用Excel VBA(Visual Basicfor Applications)编写程序,完善了数据审核模块的功能,实现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快速筛选、审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数据审核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2.
游和远  吴次芳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75-1886
碳排放效率可以弥补碳排放总量等指标对碳排放作为成本对期望产出作用考虑不足的弱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为基础,基于投入导向的CCR与BCC模型测算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总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研究结果表明:30个省份中仅内蒙古、福建、广西、青海土地利用碳排放总效率有效;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效率值及其分布与土地利用特征存在联系,规模效率有效地区分布远小于技术有效;规模效率有效省份与规模报酬不变省份存在不一致,改善土地利用碳排放规模效率需要考虑地区规模报酬所处阶段。因此对26个碳排放非DEA有效省份的土地利用从投入与产出进行低碳优化,并给出投入冗余度与产出不足率。最后针对低碳优化结果,设计包含土地利用能源投入控制以及基于土地资源配置的产出优化的土地利用低碳排放对策,以实现碳排放效率有效。  相似文献   
923.
巢湖地区无监测资料小流域面源磷污染输出负荷时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来自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状况下,面源磷污染正逐步成为湖泊和河流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在缺少监测资料的流域,移植处于同纬度和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流域的模型参数,是开展SWAT模型模拟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以巢湖地区的柘皋河小流域为例,通过移植率定好的模型参数,运用SWAT模型分析研究区面源磷污染输出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2年面源磷污染负荷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不同水平年的磷污染负荷有较大差异,其中,1996—2012年的面源磷污染的年负荷大于1980—1995年的磷污染年负荷.两个时期内不同月份的总磷负荷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6—8月的磷污染负荷较大.两个时期的面源磷负荷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1996—2012年单位面积的面源磷负荷明显大于1980—1995年的单位面积面源磷负荷,其中,面源磷负荷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水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是导致研究区面源磷污染负荷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4.
基于MODIS的湖南省农业干旱监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波  马苏  王彬武  李京  廖玉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788-1796
诸多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已被成功应用于中国北方地区,但在南方湿润地区的应用则相对较少。以湖南省为研究区,结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MODIS增强植被状态指数(EVCI)和温度状态指数(TCI)的复合信息,并根据EVCI和TCI对干旱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建立干旱状态指数(DCI)遥感监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湖南省农作物的旱情监测,得到了湖南省耕地旱情等级的空间分布图。通过与该省97个气象台站同期获取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相关分析与验证,表明DCI与CI指数的线性相关显著,EVCI和TCI的权重分别取值0.4和0.6时为最佳组合,并论证了该模型适宜南方地区的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925.
徐丽萍  王立  李金林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2095-2102
针对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比较问题,考虑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基于隐含能思想提出了行业完全能源效率的概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投入产出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评价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行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变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实证分析,对北京市42个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鉴别其在生产全流程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行业完全能源效率的潜力和改进途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第一产业的完全能源效率很低,有些服务业的完全能源效率也较低,相反地有些工业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却比较高.这说明,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政府不应该简单地限制所有工业行业发展,也不应该盲目地鼓励发展所有服务业,而应该参考各行业的完全能源效率情况,在充分衡量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之后做出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926.
本文尝试性使用美国军事气象DMSP卫星20年来的夜光数据,并利用前人在夜光数据与中国人口统计分布的关系模型以及基于人员死亡率表示的地震生命易损性模型,分析国内外1990年来有影响的4次7级以上强地震的人员死亡情况.通过对正式公布的烈度图矢量化与通过DMSP/OLS夜光数据换算出的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相互覆盖情况,计算得出4次强地震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实际人员死亡统计结果在一个数量级的误差范围内具有可信度。其中土耳其IZMIT市地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计算结果比较吻合,而汶川地震与海地地震理论计算的结果比实际的偏小,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地震地质灾害异常严重以及海地太子港地区缺乏抗震设防,房屋抗震性能薄弱有关。  相似文献   
927.
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案例地,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大数据分析与内容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马蜂窝网站上井冈山景区的游记文本,构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共创机制:以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和标志性景观符号为资源基础,游客通过红色文化体验、学习培训活动、解说服务体验和自然景观体验等实践活动,获得对红色历史文化的认知、情感的联结和价值观的塑造。另外,红色旅游景区现有的价值共创实践仍旧有限,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共创机制整合了游客需求、景区支持以及可能存在的价值共创实践,对创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手段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28.
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负向效应与城市群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移动互联网定位大数据,测度中国城际出行人员的流动特征,探讨大规模城际人员流动的"负向效应"。基于春运与平日两个时段百度迁徙数据,运用流动规模、广度两项流动性指标,使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全国城际人员流动空间特征;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城际人员流动给不同类型城市、城市群带来负向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流动性最强城市的高值聚集区,城市群、超大城市的超强流动性伴随着更大的负向效应风险。表现为:第一,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受到城际人员流动负向效应冲击时,会产生更大的负向影响;第二,该类城市群会通过城际人员流动极大地扩散负向效应。提出城市群安全应首要保证流动性的安全,城市群安全应体现在城际流动网络的韧性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市群发展战略需要从国土空间安全的视角审视城市群流动性与城市群的安全。  相似文献   
929.
利用辽宁省5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霾日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中心(沈阳)和两个副高值中心(锦州西南部和朝阳东部),年平均霾日在50 d以上,辽西山区和东北部山区年平均霾日最少在10 d以下.辽宁省霾日主要集中在冬秋季,占全年霾日60%以上,夏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013年辽宁省平均霾日呈明显增加趋势(3.5d/10 a),轻微霾日、轻度霾日和中度霾日也呈显著增加趋势,重度霾日无明显变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日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2.6 d/10 a)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而静风日数增加(5.1 d/10 a)、年平均风速减小(-0.2m·s-1/10 a)和大风日数的减少(-10.1 d/10 a)则使得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霾天气形成的概率.  相似文献   
930.
基于DEA(数据包络模型)对甘肃民勤县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产业链的构建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从发挥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出发,构建了煤-焦炭、煤-甲醇、煤-兰炭-电石和煤-甲醇-二甲醚4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选择主要原辅材料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作为投入指标,产值和规模作为产出指标,判断产业链的DEA有效性。结合产业政策要求及集中区重大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后,综合确定出适合集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适度的产业规模。结果表明,120万t/a的煤-兰炭-电石产业链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