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7篇 |
免费 | 984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0篇 |
废物处理 | 18篇 |
环保管理 | 1261篇 |
综合类 | 2499篇 |
基础理论 | 875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78篇 |
评价与监测 | 208篇 |
社会与环境 | 850篇 |
灾害及防治 | 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158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206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203篇 |
2019年 | 187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253篇 |
2016年 | 237篇 |
2015年 | 209篇 |
2014年 | 186篇 |
2013年 | 293篇 |
2012年 | 301篇 |
2011年 | 350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275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可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结果表明。从1995—2000年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耕地增加4.87%。林地减少2.25%。草地减少0.03%.水域减少1.32%.湿地增加0.54%,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减少3.21%。未利用地减少8.83%;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很大.表现为大部分旗县仍维持着毁林毁草开荒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5年的1463.6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467.36亿元。净增加值为3.69亿元,增幅为0.25%;其增加值并非因耕地面积增大所产生.而是个别旗县的大面积沙荒地得到有效治理所致。 相似文献
702.
土地是保障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础性要素,其规制效果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潜力。因此,该研究在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实证考察土地规制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多重性的特征,二者之间存在“U”型直接影响关系且拐点值为4.833,即低水平土地规制抑制城市创新,而越过阈值的高水平土地规制能够推动城市创新。②地方政府策略互动情形下,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毗邻城市的土地规制对本城市创新的影响呈现与直接效应同趋势的“U”型曲线关系。③土地规制与当地产业结构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6.214,对毗邻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目前中国城市的土地规制水平尚未达到阈值,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抑制了城市创新。④本地土地规制与本地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5.750,对毗邻城市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相似的“U”型趋势,目前的产业集聚现象促进了城市创新。⑤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是土地规制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传导渠道,土地规制通过二者叠加的多重效果影响城市创新,中介情境下土地规制与城市创新的“U”型直接影响拐点值为4.167,借由中介机制能更快实现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强化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支撑作用,需以土地规制合理阈值为约束条件,灵活把控土地管理及产业引导的范围及程度;重视空间策略互动,构建“城市联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03.
从耕地非粮化内涵解析出发,以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耕作层不同影响程度为依据,将其划为即可恢复、自然恢复、工程恢复和不可恢复4类,并从理论上构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非粮化的影响机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溧阳市为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溧阳市不同类型耕地非粮化程度、空间格局特征,揭示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程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治理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非粮化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① 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率为48.09%,即可恢复类为11.81%,自然恢复类为17.76%,工程恢复类为15.07%,不可恢复类为3.45%,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存在,以自然恢复和工程恢复两类为主,具有可恢复性。② 全域非粮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不同类型非粮化冷热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异特征。③ 60岁以上人口比例、耕地地形、水田比例、工业规模、三处及以上宅基地比例和基本农田比例是影响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程度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提出未来可通过改善耕地种植条件,鼓励以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和售卖等为主的工商资本下乡,防止农村旅游产业的随意扩张,坚持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与任务等政策建议来遏制耕地非粮化行为。 相似文献
704.
灰色协调度模型在产业用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产业用水系统的时空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其内部的协调关系,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性分析还缺乏较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往在利用协调度模型进行用水系统有序度研究时,通常采用两段叙述的线性分段函数表示,较不适用于描述产业用水系统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结构。因此,针对产业用水系统的特性,利用灰关联原理建立有序度函数,以建立更适于用水系统分析的灰色协调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上海市1997~2005年产业用水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用水系统基本有序,发展比较协调,其用水综合效益较大,但距离最优状态尚有潜力可挖;其中,农业用水子系统的发展较为欠缺,在未来用水规划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05.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主体功能区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计算了2005~2008年青岛市主要辖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而言,平度市处于富余状态;莱西市处于临界状态;胶州市、即墨市、胶南市处于超载状态:青岛市市区则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市区.②青岛市各辖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市区的相对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最大.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序列(由富余到超载):市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藁西市>平度市.③青岛市各主要辖区综合承载力全部处于富余状态,且基本保持稳定.综合承载力序列(由大到小):市区>平度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莱西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青岛市2005-2008期间主要辖区的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区划,结果显示青岛市所辖6市区均属于优化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产业调整与优化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06.
张祎彤;苏柳方;冯晓龙;仇焕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3):169-176
秸秆还田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受到成本收益比较与技术使用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秸秆还田在中国的普及率依然较低。因此,明确秸秆还田技术采纳对农户成本收益的影响对于技术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3省463户农户711个玉米种植地块的实地调查数据,从成本-收益视角,运用双重稳健估计的逆概率加权回归方法(IPWRA)分析秸秆还田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秸秆还田能节约成本,增加单产与净收益。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亩均化肥成本减少11.9元,亩均人工成本减少1.2天,亩产增加23.5 kg,亩均净收益增加55.9元。②秸秆还田技术对规模户和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在成本节约和收益提升方面的效果更明显。规模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会减少亩均人工成本1.4天,增加亩产31.3 kg,亩均净收益增加65.9元;接受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的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会减少亩均化肥成本24.4元,增加亩产34.3 kg。在净收益增加方面,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净收益增加的程度(87.8元)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户(71.5元)。因此,秸秆还田技术推广过程应着重宣传技术的长期效果,以节本增效为推广发力点;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开展秸秆还田,发挥示范作用。针对小规模户可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作业,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科学使用秸秆还田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707.
四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好四川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对全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分析研究了四川水土资源与生态保护现状,针对水土流失面广强度大、土地沙化、退化和荒漠化严重、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利用率低、旱灾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合理确定退耕还林规模,稳定和保护现有耕地面积;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约用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5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08.
深圳宝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深圳宝安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其逐日降雨量资料,应用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应用SCS模型对该区主要污染物氨氮(NH4-N)、总磷(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31.36%;氨氮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4.12%、5.73%,总磷的面源污染负荷减少了1.64%。进一步对三种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2004-2020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下,到2020年,宝安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将比2004年下降3.79%、10.97%和30.76%。但其下降速度都将得到明显遏止;氨氮、总磷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也将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皆以规划方案1增加最小,方案2居中,方案3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709.
上海市郊区农业土地流转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农业用地流转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农业土地流转市场划分为三种类型:政府引导型、集体推动型和农户主导型。进而结合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农业土地非耕地化流转的驱动力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流转市场对于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政府引导的农业土地流转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集体推动的流转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农户主导的农业土地流转促使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最后以模型运行结果为依据,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维持耕地总量平衡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10.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嘉兴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1979~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评估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30多年来嘉兴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9~2012年,嘉兴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136.6%,相应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5.5%。(2)1979~2012年,嘉兴市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6531上升到0.876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景观破碎度指数不断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小。(3)1979~2012年,嘉兴市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4.7%,2000~2012年嘉兴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尤为显著,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整体也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为嘉兴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嘉兴市总生态系统服务的70%以上。(4)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表明,耕地和水域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和耕地破碎度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