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灰霾天气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宁波市北仑区PM10、PM2.5和PM1的监测数据及与之对应的能见度监测结果,对影响灰霾天的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对灰霾天的形成和能见度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且3种粒径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线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2.
对宁波市11个湖库水质进行了调研,包括浮游藻类和理化指标。从浮游藻类的生物量、优势种以及藻类群落组成等指标评价了水质;还用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水质。结果表明,部分湖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用浮游藻类评价与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这些湖库,结果不完全一致,对此做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防止湖库受污染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究杭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含碳气溶胶的季节性变化和它们的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集了杭州和宁波2个城市中4个采样点的PM_(2.5)样品,利用碳热光学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8种碳组分,获得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含碳气溶胶总量(TCA)和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水平,根据OC与EC的相关性、比值和不同碳组分的特征,分析了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杭甬地区总碳(TC)年均浓度为(14.3±4.1)μg·m~(-3),占年均PM_(2.5)浓度的(26.2±6.5)%;OC和EC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1.3±3.4)μg·m~(-3)和(3.0±0.9)μg·m~(-3).4季中,冬季TC浓度最高;(2)杭甬地区估算的TCA年均浓度为(25.6±7.5)μg·m~(-3),占PM_(2.5)的(42.2±10.0)%,SOC占OC年均值的(41.1±5.5)%;(3)杭甬地区年均OC/EC比值为4.7±1.7,落在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和生物燃料燃烧的区间内,说明这些排放源都是含碳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各个采样点在秋冬季都具有更高的char-EC/soot-EC比值,表明了这2个季节生物质燃烧活动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4.
对现有农村污水治理方式进行了总结和效果评价。提出了适合宁波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4类模式。分别是污废合流的集中模式、分散模式,污废分流的分散模式、过渡模式。分析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人口规模、集聚模式、地形、地质条件、功能区域,并对目标村庄进行亍相应分类,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了集中与分散模式的经济距离以及集中模式下户均投资的控制距离,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对首批实施的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25.
宁波市PM2.5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二次有机碳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PM2.5中碳质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4个季度典型时段在宁波市5个采样点采集环境大气中的PM2.5,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并估算二次有机碳(SOC)对OC的贡献.结果表明:1宁波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51.6μg·m-3,其中OC和EC的比例分别为17%和6%.反向轨迹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内陆地区的区域传输可能是冬季和春季PM2.5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2OC/EC比值和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有大量SOC生成,而冬季则可能受华北地区燃煤供暖的显著影响.3用EC示踪法对宁波市的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宁波冬季和春季受到区域传输的显著影响,污染源较不稳定,不宜使用该估算方法.夏季和秋季的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5μg·m-3和2.3μg·m-3,占OC的42%和28%.  相似文献   
26.
黄葳  胡元超  任艳  崔胜辉  高兵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4102-4111
食物消费相关的农业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研究,对于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选择和低碳农业技术与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宁波市为例,采用生命周期分析与环境投入产出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框架,对其2012年居民所消费食物在农业生产阶段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食物及不同排放源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粮食、猪肉、水产品和牛肉对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分别占28%、25%、10%和9%;粮食、蔬菜和蛋类单位热量和单位蛋白质的碳排放均较小,禽、蛋、水产、鲜奶单位蛋白质的碳排放低于牛羊猪肉;由农业投入品生产所带来的间接碳排放占总量的49%;化肥是多数植物性食物碳排放最大的贡献源,占植物性食物排放总量的33%;饲料是大多动物性食物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占动物性食物排放总量的56%.为促进食物消费和农业生产的碳减排,一方面建议适当增加蛋类、水产品、禽类和鲜奶的消费比重,减少猪牛羊肉的消费比重;另一方面应着重提高农业投入品供应链的能效,推广优化施肥技术与管理,以及提升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27.
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特性比较:以宁波为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在宁波市工业区和商业区地表水中采集了85个水样,检测了6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含量水平,分析了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区域特征和计算重金属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推测了主要污染源;通过计算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指数和致癌风险指数评价了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宁波市工业区和商业区地表水中重金属污染都比较严重,但存在差异.在工业区,重金属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Zn?NiPbCrCuCd,而超标的严重顺序为:CdPbCr?Zn,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排放物.在商业区,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rPb?ZnNiCdCu,超标的严重顺序为:CdPb?Cr,主要来自公路源污染.2个区所有采样点的地表水均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和很高的致癌风险,在工业区和商业区潜在健康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均是Cd、Cr和Pb;潜在致癌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均是Cr,且商业区是工业区的1.7倍,相关部门应当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8.
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在我国北、东、南建立三方大港的思想,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宁波港进行了分析。在对其历史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的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对宁波港的水深状况和集疏运输情况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与北、南二大深水港大连港、广州港、以及我国目前最大的上海港作了比较,提出了正在快速发展的宁波港有潜力成为我国的东方大港,为国家对港口的宏观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宁波市居民的家电产品系列问题的随即抽样问卷调查,阐述了宁波家电拥有量、使用寿命、更新原因和速率、居民购买家电和处理废旧家电时环保意识和行为,了解了本地区废旧家电的基本情况以及废旧家电处理的途径,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0.
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4─2010年间冬、夏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热岛强度、热岛面积、景观格局指数综合分析了宁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在冬、夏两季的演变趋势,得出如下结果,(1)强度方面,冬季平均热岛强度为1.57℃,夏季为8.67℃,夏季明显强于冬季;热岛强度在夏季呈增强趋势,在冬季呈变弱趋势。(2)热岛面积方面,在冬季,平均89%的建成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而在夏季,该比例为98%。无论冬夏,热岛面积均随城市化的发展持续增加。(3)数量方面,热岛景观在冬季以低等级热岛斑块为主,占热岛面积的96%左右,夏季以中、高等级热岛斑块为主,比例约为热岛面积的92%。无论冬夏高等级热岛斑块个数均随着城市化进程显著增加。(4)形态方面,无论冬夏主要热岛景观类型乃至整个热岛的斑块形状均变得更加复杂。(5)结构方面,热岛景观在冬季总体上逐渐破碎化,各类景观趋向均匀,多样性增加。在夏季则逐渐聚集,逐步向以高等级斑块为主导的格局方向发展,多样性降低。(6)空间分布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展,冬夏两季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等级升高的变化。冬季在北仑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两个热点区,夏季在三江口周边、甬江口两岸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三大高温片区。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反映城市热岛的演变规律,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