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160篇
基础理论   8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广东某铀废石堆周边土壤中铀污染特征及其环境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U)矿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铀废石。通常认为其放射性核素含量低,大多沿山谷露天自然堆放,一般不对堆场做防渗漏处置,对铀废石可能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尚未引起重视。以广东某花岗岩型铀矿山的一个废石堆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废石堆上、下游方向分别采集了2条(即BP1和BP2,视作背景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和3条土壤剖面(即WP1、WP2和WP3,视作潜在U污染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50、100和180 m)。通过对剖面间U分布特征的对比,定量估算了受污染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结合逐级化学提取技术,分析了U在土壤剖面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有效性。结果表明:1)铀废石堆对周边土壤产生了显著的放射性污染,废石堆下游方向由近及远的3条U污染剖面(WP1、WP2和WP3)中U平均质量分数比背景剖面分别富集了634.6、10和3.7倍,其外源U的平均输入通量分别为4840.36、86.72和20.46μg·g-1。距污染源(废石堆)愈近,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愈大;2)在近源区,大量的外源U优先在土壤表层聚集,随着远离污染源,逐渐转变为优先在剖面的深部淀积;3)与U 污染剖面相比,背景剖面(BP2)的惰性态 U(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所占比例最大,活性态 U(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最小,说明U污染土壤的外源U输入更倾向于对活性态U的贡献,这是对植物影响最直接的部分。另外,距污染源由近及远,U污染土壤中活性态U所占比例增大,潜在活性态U(有机质结合态+无定形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降低;4)3条U污染剖面中,平均90%以上的U(活性态和潜在活性态)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因此,铀废石堆对周边环境产生的风险应得到充分重视。本研究为开展铀矿冶地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2.
地震是广东河源市常见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地震和作为城市重大风险源的新丰江水库可能诱发地震的双重影响对河源市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提出严峻挑战,提升河源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地震应急能力尤为重要。根据对河源市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现状的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和分析,阐述了河源市在地震应急预防准备工作进行的实践探索、待改善的方面,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河源市地震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
构建土地利用碳储量数据库,基于InVEST模型Carbon模块,得到广东省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布情况.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分析格网尺度下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用Anselin Local Moran’s I得到LISA集聚图.然后运用PLUS模型和14个土地利用驱动因子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及其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碳储量高低,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地类碳密度最高,分别是188.44,329.34Mg/hm2.碳储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中部低、北部高、东西中等的特点.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特征一致,碳储量显著高值集聚区域分布在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多且连片的粤北地区,显著低值区域分布在国土开发强度和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高的珠三角地带.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到2050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碳储量将减少4327.21万Mg,随着国土空间进一步开发,环珠江口沿岸城市碳储量持续下降.增加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继续维持粤北山区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地位,减缓珠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能力,形成平衡协调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格局.  相似文献   
34.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黑色泥岩,分布在贵州北部。为阐明其沉积环境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泥岩具粉砂泥质结构或泥质结构,岩层多为薄层,普遍具水平层理,含浸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沉积水动力弱、沉积速率较低。泥岩的Mo、V、U的富集系数都大于1,Ce异常的平均值为-0.033,特定元素比值(V/Cr、Ni/Co、V/(V+Ni)和Ce/La)都显示泥岩形成于缺氧环境。总体上,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沉积环境为水体较深、沉积速率较低、呈缺氧还原状态。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TOC含量在2.78%~4.36%之间,平均值为3.79%;镜质体反射率(Ro)在1.88%~2.16%之间,平均值为1.99%,反映有机质已达成熟-过成熟的干气阶段;有效厚度在10~100m之间,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20%~30%之间,埋深大概在0~3500m。地层厚度从南至北逐渐增大,其余参数各剖面相似。因此,具有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区域大致在桐梓-绥阳以北地区。这些特征综合表明龙马溪组黑色泥岩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条件,存在较高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5.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agers may seriously affect individual foraging efficiency. In a laboratory study of handling time, prey value and prey-size preference in northern pike and signal crayfish, we show that risk of intraspecific interactions between predators does not affect handling time or value of prey.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agonistic intraspecific interactors shifts prey-size preference in these predators. Neither northern pike nor signal crayfish foraging alone show a prey-size preference, while pike foraging among conspecifics prefer small prey, and crayfish foraging in groups prefer large prey. We ascribe the different outcomes in prey preference to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interactions: northern pike under risk avoid large prey to avoid long handling times and the associated risk of interactions, while signal crayfish foraging among conspecifics may defend themselves and their prey during handling, and thus select prey to maximise investment. In addition, the value of pike prey (roach) is low for very small prey, maximises for small prey, and then decreases monotonically for larger prey, while crayfish prey (pond snail) value is low for very small prey, has a maximum at small prey, but does not decrease as much for larger prey. Therefore, a large and easily detected snail prey provides a crayfish with as much value as a small prey. We conclude that interaction risk and predator density affect prey-size preference differently in these aquatic predators, and therefore has different potential effects on prey-size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dynamics. Received: 4 October 1999 / Revised: 20 March 2000 / Accepted: 27 May 2000  相似文献   
36.
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宗教的扩散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扩散是宗教地理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具体宗教扩散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尚属薄弱.对基督教新教自19世纪初传人广东后的空间扩散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多种扩散模式.其中,点轴式迁移扩散最为普遍,但中间障碍的存在常常使发展轴线发生变换;等级扩散呈现出按照人口分布规模、交通地重要性和行政等级的特征;传染扩散模式随着媒介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依托海岛的跳板式扩散则是沿海地区基督教扩散的特殊形式.这些模式虽是从经典文化扩散模式演化而来,但在具体特征上已有显著变化.研究试图对传统的文化扩散模式进行重新解读,并为"腹地一口岸一市场"的文化扩散理论提供成熟案例.  相似文献   
37.
大气甲醛(HCHO)是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二次组分的关键前体物,在大气光化学反应和二次污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存在致癌性.然而,当前对大气HCHO排放来源认识存在不足,制约了二次污染形成机制研究和污染防控策略制定.采用排放因子和成分谱结合方法,建立2006~2020年广东省HCHO排放趋势清单,识别了广东省主要HCHO排放来源和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20年期间广东省HCHO排放量在3.9~5.6万t区间波动,整体呈现极微弱的下降趋势;生物质燃烧源是广东省重要HCHO排放源,而受到管控措施的显著影响,其排放量占比从2006年的58%降至2020年的27%;溶剂使用源的HCHO排放则逐渐突显,2020年占比增长至28%,并成为广东省首要排放源,其中塑料制品和沥青铺路是主要贡献行业.移动源中以柴油作为燃料的工程机械和货车也是HCHO重要排放来源;虽然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对广东省HCHO排放量贡献相当,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HCHO排放热点区域分别集中于珠三角中心区域和非珠三角的东西两角,这是由于珠三角主要来源为溶剂使用源和移动源,而非珠三角主要受生物质燃烧源影响.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珠三角中心区域的工业和移动源减排以及粤西地区的生物质燃烧监管.  相似文献   
38.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广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之特点,利用熵权技术和线性加成技术建立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1992~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趋好的,在经历了1992~1995年的弱可持续之后,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其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均处于良好发展势头.但资源和环境指标在2000年后呈明显下滑趋势。这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9.
Two northern Minnesota lakes that had been studied in detail 22 years earlier (1958) were re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alteration i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pproximately one year after the original investigation,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which incremented sulfate loading by about 6 kg/ha-yr, began operation nine miles away. These lakes lie within a region judged susceptible to acidic precipitation, though each lake, based on its buffering capacity, would be judged only moderately sensitive. In spite of the influence of this plant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inputs, the change in lake ecology was apparently minimal. Water clarity decreased in both lakes and some alteration in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observed. The long-term utility of lake surveys depends upon how carefully and completely conditions can be reconstructed from records and reports. Past surveys generally omit measures of variability for the data, allowing only qualitative comparisons to be drawn. In order to judge the graded responses of aquatic ecosystems, necessary to sound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measures are needed.Deceased.  相似文献   
40.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李伟烈 《生态环境》2004,13(2):284-286
论述了广东省的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认为水质性缺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饥制,提高全民节水观念,发展节水农业,走兴林治水之路,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