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74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净水厂中自动加氯系统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介绍了净水厂自动加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控制系统以原水流量为前馈和出厂水余氯浓度作为反馈信号,采用PID算法控制加氯量.系统应用于南方某水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供水水质的安全性,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52.
三峡库区巴东段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对2002年和2004年长江三峡库区巴东段的七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P值法)对各监测断面、城区江段以及其总体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巴东段2002年水质状况属于中度污染,2004年水质状况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区域为长江干流巴东段和神农溪;主要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  相似文献   
553.
百花湖消落带常见植物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9月在百花湖消落区进行随机采集,选取常见的30种百花湖消落带植物,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鬼针草(Bidens pilosa)、菖蒲(Acuros calamu Linn)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叶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植物根、茎、叶中N、P、K含量表现出一致性,即K>N>P,并且N、P、K相互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该地区土壤中N、P、K的含量有着显著的关系.在同一植物不同器官中N、P、K的含量也表现出一致性,即叶>茎>根,并且根、茎、叶中的含量相互之间也呈现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落区植物总体根、茎、叶的营养状况分别为低、中、高,并且地上部分的营养元素占整株植物总营养元素的平均值为80%以上.因此,收割地上部分的茎和叶,即可达到对土壤中N、P较好的处理效果.禾本科、蓼科及菊科植物中营养元素含量较低,又具有一定的耐水淹性,适宜在消落区水淹时间较长且土壤中N、P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这种特殊环境下生长.该研究揭示了百花湖消落区常见植物的营养状况,以及有助于筛选出适合消落区生长的植物,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和研究消落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4.
Prediction of phosphorus mobilisation in inundated floodplain soi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fter flooding, iron reduction in riverine wetlands may cause the release of large quantities of phosphorus. As phosphorus is an important nutrient causing eutrophication in aquatic systems,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tool to predict this potential releas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P release to the soil pore water in soil cores from floodplain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from less anthropogenically influenced floodplains from Poland. During the inundation experiment, concentrations of P in the pore water rose to 2-90 time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P release wa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soil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variable of P release was found in the ratio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iron-bound P and amorphous iron. This ratio may provide a practical tool for the selection of new areas for wetland creation, and for impact assessment of plans for riverine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floodwater storage.  相似文献   
555.
氨基苯酚类废水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2 0 4 (二 (2 乙基己基 )磷酸 )为络合剂 ,煤油为稀释剂 ,正辛醇为助溶剂 ,通过萃取 反萃取的方式 ,对氨基苯酚类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萃取剂浓度、废水pH值和油水比O/W ,以及反萃剂浓度、反萃油水比和反萃温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将原废水的CODcr值降低至 1 / 7,使之满足其它末端处理的要求 ,而且反萃工艺简单易行 ,溶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556.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government efforts to provide water access to rural communities in Brazil's semiarid Northeast region have focused on building systems to capture and store rainwater, most importantly through the One Million Cisterns Program (P1MC).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tic model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rainwater captur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to analysis of the P1MC reveals the heterogeneous climate in this region causes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gram. In addition, the size of the area of capture, the run‐off coefficient of the roofs, and the amount of first‐flush diversion also have important effects. This analysis demonstrates while rainwater capture can offer sufficient water for drinking, as a stand‐alone solution it cannot meet P1MC objectives of guaranteeing sustainable and universal access to water for drinking, cooking, and basic hygiene in all regions and years.  相似文献   
557.
巢湖流域非点源磷流失关键源区识别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周慧平  高超 《环境科学》2008,29(10):2696-2702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识别流域内各类景观中土壤磷向水体流失风险最大的关键源区并加以重点控制是流域非点源磷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尝试采用改进的磷指数法在较大的流域尺度开展非点源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在影响磷流失的污染源因子中增加了土壤磷吸持指数和磷饱和度指标.以反映土壤磷在水土界面迁移能力的差异;在迁移因子中又考虑了污染源与巢湖的距离.以反映污染源对最终受纳水体的影响;同时根据研究区特征及研究尺度对磷指数各指标分级与等级值进行了修改.结果表明,流域土壤磷吸持指数空间差异较小,总体上偏低,具有较高的流失风险;而土壤磷饱和度空间差异较显著,饱和度>25%的高风险区域超过流域面积的40%.巢湖流域非点源磷污染风险指数空间差异显著,风险等级最高(占流域面积5%)的区域分布在主要入湖河流下游的两岸平原地区,应作为磷污染重点控制的关键源区.磷指数法能够快速而方便地识别非点源磷污染的关键源区,应用于较大尺度流域可以从宏观上掌握非点源磷污染的空间差异并实施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58.
沟渠系统氮、磷输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水稻种植期内农业源头沟渠中氮、磷的输出进行长期测定,研究了沟渠系统氮、磷的输出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沟渠系统输出的ρ(总氮)最大值为4.00 mg/L,氮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氮和硝氮,ρ(氨氮)和ρ(硝氮)的最大值分别为3.00和1.83 mg/L;磷输出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酸盐,ρ(总磷)和ρ(可溶性磷酸盐)的最大值达1.00 mg/L. 灌溉一段时间后,氮、磷的输出呈单调递减变化;降雨后,由于流失方式的变化,氮的输出逐渐增加,2~3 d后才有所降低,而可溶性磷酸盐无大的流失. 沟渠系统中不同断面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相似. 其中,ρ(总磷)单调递减;ρ(总氮)和ρ(氨氮)在灌溉后随时间逐渐降低,降雨后其随时间虽有所增加,但最终趋势是降低的.   相似文献   
55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优势乡土灌木,并作为当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备选物种,因而进行小马鞍羊蹄甲种群在土壤贫瘠的干旱河谷的养分限制研究十分必要。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将影响到小马鞍羊蹄甲幼苗存活、生长和定殖,而如何有效提高该物种的存活和生长速率对于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野外调查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干旱河谷地区3个典型群落(干旱河谷的核心区——飞虹,干旱河谷灌丛与亚高山森林的过渡区——北部的石大关、干旱河谷灌丛与温性森林的过渡区——南部的蓝新镇)中小马鞍羊蹄甲幼苗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施肥试验[w(有效氮)分别为100、280、460 mg·kg–1、w(有效磷)分别为12、24、48 mg·kg–1、w(氮)分别为40、70、100 mg·kg–1、w(磷)分别为12和24 mg·kg–1]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及幼苗生长参数(叶片数、基径和株高)和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结果表明:在野外各演替阶段的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都随着磷肥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磷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N∶P比均大于16,也暗示其受到P养分的限制;在室内施肥试验中,施加N肥没有促进小马鞍羊蹄甲生物量的积累,反而抑制了幼苗生长;施加P肥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积累,表明幼苗缺乏P元素,养分限制类型为P限制。  相似文献   
560.
于2005年5—12月,采用GPS定位,逐月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中沙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植物样品与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植物与土壤中的w(N),w(P)和w(K)并研究其动态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湿地植物与土壤中w(N),w(P)和w(K)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互花米草生长过程中对不同深度土壤营养元素与不同种类营养元素的吸收程度.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是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关系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互花米草的生长与上层土壤(0~≤15 cm)中的w(N)、中层土壤(15~≤40 cm)中的w(K)和下层土壤(40~60 cm)中的w(P)关联密切.互花米草与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关联序分别为N>P>K,N>K>P和P>N>K.在互花米草整个生长过程中,初期植物-土壤间营养元素的关联较小;旺盛生长期,植物-土壤间N和P元素的关联度大,K元素的关联度小;生长末期,植物-土壤间K元素关联度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