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61篇 |
综合类 | 192篇 |
基础理论 | 56篇 |
污染及防治 | 79篇 |
评价与监测 | 14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报废电子器件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废电子器件的数量急剧增长,加强其回收利用研究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对报废电子器件的资源情况、回收技术,尤其是以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回收为目的的物理分离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评述,指出便于回收的电子器件的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苯胺降解菌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细菌AN3,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经鉴定为食酸丛毛胞菌(Comamonasacidovorans).该菌株可以在高达5000mg/L以上的苯胺中生长.当苯胺浓度为2000mg/L左右时,经3天培养即可全部被降解.该菌株还可以利用乙酰苯胺,但不能利用其他取代类苯胺化合物.AN3菌的生长和降解苯胺的最适温度为30℃和pH为70.9种金属离子对该菌的生长和苯胺的降解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尤以Ag+和Hg2+为明显.该菌与苯胺降解代谢有关酶类的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含有的邻苯二酚-2,3加双氧酶是诱导酶. 相似文献
106.
Landfill leachates with di erent ages (mature leachate, 11 years; semi-mature leachate, 5 years; fresh leachate, under oper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Laogang Refuse Landfill, Shanghai to characterize the colloid siz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s of leachate. These
leachates were separated using micr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into specific size fractions, i.e., suspended particles (SP) (> 1.2 m),
coarse colloids (CC) (1.2–0.45 m), fine colloids (FC) (0.45 m, 5 kDa/1 kDa molecular weight (MW)),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DM, < 5 kDa/1 kDa MW). The specific colloids in each size fraction were qua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rough chemical oxygen
demands (COD), total solid (TS), pH, NH4
+-N,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fixed solid (FS). It was found that COD, NH4
+-N and
TS in leach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ages, while pH increased. The dissolved fractions (< 5 kDa/1 kDa) dominated (over 50%)
in three leachates in terms of COD,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dissolved fraction of leachates decreased and the inorganic matter
increased as the disposal time extended, with the TOC/COD ratio 30%–7%. Dissolved fractions decreased from 82% to 40% in terms
of TOC as the disposal time extended, suggested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remained in leachate would form into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substances during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07.
石油野外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GB3869—83标准对江汉油田测量、地震、钻井、井下四类野外作业34名工人、24个工种进行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调查,其结果:测量作业为Ⅰ~Ⅱ级;钻井作业Ⅱ级占5/8,Ⅲ级占1/4;井下作业Ⅲ级占2/3;地震作业Ⅲ、Ⅳ级各占4/9、2/9。说明前两类基本属中等强度劳动,后两类大部分属重强度劳动。 相似文献
108.
商业SCR烟气脱硝催化剂钙中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种不同浓度的前驱体溶液(Ca(NO3)2和Ca(CH3COO)2溶液)浸渍新鲜商业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烟气脱硝催化剂,并对浸渍中毒后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物理中毒在本研究中占主导位置,化学中毒并不明显。采用离子色谱、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面电镜分析等多种表征技术对中毒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中毒后催化剂孔结构性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Ca(CH3COO)2溶液浸渍催化剂,内部孔道堵塞较为严重。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CaCO3的出现及积累导致催化剂脱硝效率降低。此外,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从表面活性位的角度说明了本研究催化剂化学中毒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2021年红升水库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饮用水嗅味问题,结合同期的水样采集和分析,对嗅味特征、嗅味物质和藻类等主要参数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对嗅味类型和强度进行了评估,并参考主成分(PCA)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藻类和嗅味物质进行关联。在藻类物种中,绿藻和硅藻最为丰富,占比分别为43.6%和29.1%。其中,星杆藻属密度最大(5.58×105 细胞·mL−1)。检测到土臭素(GSM)、2-甲基异莰醇(2-MIB)、庚醛、壬醛、癸醛、2,4-庚二烯醛、2,6-壬二烯醛、2,4-癸二烯醛等8种嗅味物质。根据FPA分析,红升水库饮用水嗅味为强烈的鱼腥味伴随轻微的土臭味、霉味,2种嗅味强度最高值均出现在水库西南侧的荷花池附近。PCA分析结果表明,饱和醛(庚醛、壬醛和癸醛)是产生鱼腥味的主要嗅味物质,但不饱和醛的影响仍不可忽略。庚醛和2,4-癸二烯醛可能与硅藻中星杆藻属和小环藻属的生长代谢有关,而壬醛、2,4-庚二烯醛和2,6-壬二烯醛则可能是绿藻中衣藻属和实球藻属的代谢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蓝藻的暴发是红升水库出现土臭味、霉味的主要原因,而更为严重的鱼腥味问题则是由水中的螺旋藻属、类颤藻属、星杆藻属、小环藻属、衣藻属和实球藻属的大量繁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0.
从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到30株石油降解菌,经复筛得到一株适应能力强、对石油降解效率高的优势菌株JC3-1。该菌株在温度为20~40℃、pH 5~9、盐度(NaCl)为0~3%(W/V)条件下生长良好。在以4 g/L原油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15 d后对原油的降解率达42.15%。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属于嗜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oleivorans)。菌株在以正戊烷、正己烷、十六烷、十八烷、苯、甲苯、二甲苯、邻苯二酚、萘、芘为惟一碳源培养基中都能很好生长。用特异性PCR检测发现,JC3-1具有酰基辅酶A脱氢酶、苹果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裂合酶、TonB-依赖性铁载体受体、铁载体受体蛋白、多功能脂肪酸氧化酶复合体α亚单位等代谢功能基因,及烷烃单加氧酶、芳烃双加氧酶、联苯双加氧酶、邻苯二酚双加氧酶、萘双加氧酶、甲苯双加氧酶等降解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