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638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286篇
灾害及防治   1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甘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甘肃乡企业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小城镇发展的区域互不干涉先天不足,从而造成甘肃小城镇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单一,空间布局分散,对周边区域缺乏射带动作用,面向21世纪,甘肃小城镇应重视整体规划,加大奖金投入,发展物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革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小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2.
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经济与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湖北省各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差异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分析清楚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比较了湖北省主要经济部门与人口的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然后通过设计综合经济指数、文化水平综合均值,计算出湖北省综合经济水平与人口发展的相关关系。从经济部门的内部组成与外部综合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经济与人口分布以及综合经济水平与综合人口素质的空间关系,为湖北省的经济布局和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43.
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不仅涉及粮食的数量,而且涉及粮食的质量,此外,粮食生产不应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首先论述了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即系统原则,市场原则,高效和合理利用原则,宏观调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然后,在简要回顾建国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历史之后,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耕作粗放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为确保实现江苏省粮食安全的目标,要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内、省内,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树立产业结构多元化思路,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软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为粮食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上新台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44.
应用“含资源与环境项目的社会会计矩阵”(SAMRE)方法及其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1991~1999年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值。结果显示,湖南省资源净产值与环境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4.00亿~99.01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0.48%~3.18%,平均占2.35%。真实国民储蓄比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净储蓄减少10.41亿~109.60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1.25%~3.52%,平均占2.84%。分析表明自然资源损失与环境污染已成为湖南省经济总量增长的沉重代价,其发展呈弱可持续性特征。分析结果还同时显示,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净产值损失占全省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真实储蓄比重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江南古镇不仅在传统景观、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古镇的功能上持续发生演变,而且体现出水体景观艺术化和水网功能的时尚化、开放空间利用方〖JP2〗式的城市广场化和公园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商业街模式和行为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冲突等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和特点。立足于古镇的原真性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古镇应保护和延续农业社会聚落特征,强化古镇时空异化过程;规划景观遗产隔离廊道,保护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护古镇水乡文化的原真性,营造和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合理调控容量,降低聚集密度和强度,控制服务设施和规模,再现诗意生活场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6.
安徽省酸雨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气象部门7个酸雨观测站资料、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煤耗量、卫星观测的对流层NO2柱含量资料,分析了安徽酸雨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及酸雨发生频率上升的原因;同时,借助轨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输送形势对各地酸雨的影响.2006~2008年间安徽酸雨频率表现为夏季低、秋季高,3 a降水均值呈酸性,其中合肥、安庆、马鞍山和蚌埠为中度酸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皖南到江淮之间最为严重,向北递减.阜阳、铜陵和黄山的降水pH值比较集中,各有75%以上位于6.00~7.50(阜阳)、5.00~6.00(铜陵)和5.00~6.50(黄山);其它测站的pH值分布范围比较大,峰值分别位于4.00~4.50(合肥和安庆)、5.00~5.50(马鞍山)和5.50~6.00(蚌埠).与10 a前相比,各地酸雨发生频率都大幅度上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发生频率与污染物的外来输送密切相关,各地都是来自偏东南到偏东北方向,尤其是经过江苏或浙江的气团对应着最高的中度以上酸雨发生频率,说明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安徽酸雨有较大贡献.统计分析发现合肥酸雨变化趋势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煤耗量、对流层NO2柱含量的变化趋势都很一致(相关系数均大于0.7),再次说明该市酸雨增多、变强与区域污染物排放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47.
该文根据2003~2009年陕西省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引入二阶弱化算子D2,建立陕西省工业废水排放量GM(1,1)预测模型。采用残差大小和均方差比值对缓冲序列预测数据进行精度分析,误差较小,精度较高,模型可靠,可满足预测要求。运用预测模型对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进行预测,得到2011-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废水达标排放量年均增长量为395.42万吨;与工业总产值相联系,知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加相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48.
湖北省各主要地市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乐  吴宜进  毕旭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3):82-86,94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人口数量压力、水资源数量压力、水环境压力、水资源技术压力、水资源经济压力和水资源紧缺压力6个角度对2009年湖北省各主要地市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内,武汉市水资源压力最大,鄂州次之,宜昌和黄石市等水资源压力相对较大,黄冈、荆州和十堰市等水资源压力相对较小;武汉市的人口数量压力和水资源紧缺压力大,鄂州市的水资源数量压力大,宜昌和十堰的水环境压力大,随州和黄冈市的水资源技术压力大,孝感市水资源经济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949.
为探讨榆树市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GPS野外定点采取榆树市表层及深层土壤样品,采用XRF-X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元素的组成及含量,运用SPSS和EXCELL2003软件对榆树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必需的大量元素含量分布规律为Al>K>Ca>Mg>N>P;土壤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具有Fe>Mn>Zn>B>Cu>Mo的特征;土壤有益元素含量具有Si>Na>Ni>Co的区域特征;土壤健康元素含量具有F>I>Se的区域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污染指数,查明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66,总体上属于背景水平,符合一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相似文献   
950.
浙西南丘陵山区沟谷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降水是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暴雨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认为泥石流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日降雨量直接激发泥石流,另一种是泥石流发生在有一定前期降雨的积累,并利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对这两种类型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