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27篇
综合类   243篇
基础理论   89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Without public contributions, recycling from domestic waste would not be possible. In order to support recycling projects it is important to try to understand who recycles, how they recycle, and why they recycl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ructured survey of 500 members of the public served by schemes to collect plastics waste for recycling. Data were gather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behaviours and motivations of recyclers. The authors also sought to discover how the public perceive plastics compared to other materials, and as a recyclable material.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recyclability of materials could be compared with the recycling behaviour of respondents. An element of comparison was introduced between those served by a system of bottle banks (bring scheme) and those covered by a household collection (collect scheme). The survey results are reporte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consumer plastics waste collection schem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2.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广泛、深入和积极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在中国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作用;继而探讨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主要存在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技能严重不足,参与形式单一、范围较窄,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环境资源NG0s较薄弱等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应积极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构筑公众参与的平台,并通过宣教、规制、激励等措施来提高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9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0多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4.
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一般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并成为各国环评的基本内容.环评中公众参与的一般模式包括公众享有环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合适的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明确的公众参与环评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公众参与环评的保障机制.为更好地发挥环评的作用,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法规加以完善.还应在信息公开、立法的完善和配套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完善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95.
宿迁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与社会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宿迁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宿迁市居民对当地环境处于基本满意阶段,并认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比较重视;宿迁市公众具备了一定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但是环境意识比较低,环境保护行为相对滞后,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96.
蔡春光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38-241,274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调查了北京市居民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初步分析居民对空气质量这种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状况,探讨了影响居民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居民的经济状况比较好则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越高,但是支付意愿与家庭收入弹性<1.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也增加.另外,性别和健康状况也影响居民对公共环境物品的需求.从政策实施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完善人们对公共环境物品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才能制定政策实现公共环境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7.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回顾、评估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国际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发展与趋势,分析了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借鉴国际经验,明确中国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和主要内容,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
成诚  王金霞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079-1087
论文采用两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的进展、特征及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流域灌区灌溉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集体管理已经逐步被承包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所取代,不同管理制度下农民参与的程度与管理的透明度都有所区别,政府的政策干预在促进灌溉管理改革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在未来的灌溉管理改革中,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出台相关鼓励改革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改革的事业中,促进改革在更加广阔的农村地区的有效推进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
本文构建了公众参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以湘潭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力度,考核公众参与的绩效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participation may be a countertrend to decreasing civic eng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very few empirical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se claims. This paper studies participation in loc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s such a countertren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participants in the Watershed Stewards Academies (WSAs) of Maryland, we assess how these organisations are successful in mobilising individuals to be environmentally and civically engaged in their communities. We argue that hybrid organisations like the WSAs represent a countertrend to diminishing rates of civic engagement by offering citizens what a “paper-membership” cannot: the chance to lead their ow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create tangible change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network with other like-minded individuals. These environmental programmes serve to diversify democracy at the local level, providing a unique form of civic engagement and enrich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citizens and their civic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