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为准确预测地下采空区危险性,选用采空区结构的跨度、暴露面积、高度、埋深、矿柱尺寸布置等5个采空区危险度结构尺寸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采空区危险度粗糙集-逼近理想解排序法(RS-TOPSIS)综合评价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RS)中的粗糙依赖度,通过计算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间的粗糙依赖度得到指标权重。以40个采空区探测系统(CMS)实测采空区作为评价对象,根据单指标分类区间下限构造5个不同等级的典型采空区,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实现采空区危险度5级贴近度的分类,并辨识实测采空区危险度。研究结果表明,用为采空区群矿山建立的采空区危险度基于结构尺寸效应的RS-TOPSIS法,能够实现危险度5级分类辨识,辨识结果与采空区危险度数值分析结果吻合度为92.5%。  相似文献   
22.
长江口湿地景观镶嵌结构演变的数量特征与分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国内湿地研究对象大多为块状湿地。而对狭长形湿地鲜有研究,本文利用1990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长江口狭长湿地,建立长江口湿地植被空间数据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研究区域景观的数量特征动态变化;运用分形理论建立各种景观类型形态的分形结构模型,以分维数为依据分析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探讨控制和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990—2003年期间,在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该地区的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景观趋于破碎化。植物群落的演替由于人为的原因加速,一些地区景观呈自然变化趋势。一些地区由于围垦的原因。人为扰动大。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23.
涂层老化评级方法标准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实施的GB/T 1766-2008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指出起泡等级的数值设置在装饰性涂层综合评级体系中不合理,标准对起泡的要求太低;同时保护性涂层综合评级中对起泡的危害也不够重视。在综合评级的低等级和高等级评价中,对剥落与生锈的要求尺度不统一,低等级对小锈点比较宽容,高等级对大锈点的要求却较严格。标准在确定生锈、开裂、起泡等单项等级时要求不细,给单项等级评定造成困扰。另外,开裂、起泡单项等级的评定指标未量化,不利于提高数据准确性。  相似文献   
24.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使得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成为可能。以多光谱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SPOT5为主要数据源,以RS图像处理,解译分类和GIS空间分析为主要技术,结合DEM、其他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数据和实地调查等的辅助分析方法,进行番禺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为研究土地利用和环境规划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5.
基于RS与GIS的毕节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滑坡危害最重的贵州省毕节地区为研究区,选取地层岩性、降水量、土地利用、坡度等9个滑坡孕险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该研究区进行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通过与研究区的历史滑坡灾害记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说明该方法能较有效地用于对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6.
为提高腐蚀管道失效压力的预测精度并简化其计算过程,提出基于粗糙集(RS)和粒子群算法(PSO)融合极限学习机(ELM)的腐蚀管道失效压力预测模型。通过属性约简提取影响失效压力的关键因素,选用PSO优化ELM的输入权值和隐含层偏差,将归一化的核心指标数据代入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基本一致,与单一ELM模型相比,预测结果的均方差(MSE)降至0.255;与其他蚀管道失效压力评价模型相比,该模型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平均值降至0.32。  相似文献   
27.
Urban human thermal comfort (UHTC) is affected for interacting of weather condition and underlying surface framework of urban area.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temperature value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were calculated using image interpreting an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by ERDAS IMAGE software using 1991 and 1999 Landsat TM images data. Reference to the relational standard of assessing human thermal comfort and other meteorology data of Hangzhou City in summer,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variation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of underlying surface were inversed. By choosing discomfort index as an indict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degree of UHTC were estimated and mapped on a middle scale, that is, in six districts of Hangzhou.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HTC spatial variation from 1991 to 1999 were revealed using a GIS-based calculation model. The variation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viewooint of citv olannino,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orotection.  相似文献   
28.
论文基于RS和GIS方法,运用Landsat 8-OLI影像和DEM数据获取贺兰山高山林线分布信息,并对林线植被NDVI特征和林线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初期山地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NDVI值差异明显,两种植被NDVI栅格像元的分布及其数量在山地垂直空间的变化指示出贺兰山2 900~3 200 m海拔范围出现高山林线现象。2)贺兰山高山林线主要分布在中部顶峰周边区域,林线上边界平均高度3 106 m,下边界平均高度3 022 m。主山脊两侧区域的东坡和北坡林线的平均高度较高,西坡和南坡低。3)山地针叶林与高山灌丛草甸NDVI栅格数据可以作为影像分类数据的补充,对影像分类方式确定的高山林线分布区域进行修正,能够提高林线提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对最新的BS EN ISO 20345:2011《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标准的列表介绍和概括性分析,找出了新标准检测项目仍存在的遗留问题和未考虑到的缺陷以及需要界定的术语,并提出了今后标准的再修订意见。此再修订意见的给出,为推动今后与安全鞋标准BS EN ISO 20345:2011属于同一体系的我国GB 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0.
基于RS/GIS的四湖地区湖泊水域百年变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湖地区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重要湖泊分布区,在历史时期湖泊分布广阔,是著名的云梦泽的主体。由于江湖关系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变化迅速,尤以20世纪为甚。在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时期的水利图、地形图、遥感影像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提取湖泊面积信息,对四湖地区近百年湖泊水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湖泊面积和个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迅速减少,70年代至2000年减幅明显减缓。这种动态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的作用更为突出。针对湖泊水域日益减少的现状,应加强对湖泊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