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444篇
基础理论   122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8 毫秒
811.
针对福建省农村自然环境特征、污染现状以及经济、环境管理水平,总结了多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并进行了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以期为福建省新农村建设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12.
为明确放线菌T111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其分类地位,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了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设计方法筛选出该菌株的优化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T111与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us strain NBRC3359(AB184749)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初步鉴定为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us).该发酵液对黄瓜菌核、黄瓜蔓枯、棉花红腐病菌等有较高的抑制活性;贮存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良好,4℃贮存60 d,抑菌活性为对照的88.3%,80℃处理60 min抑菌活性为对照的90.9%;对pH值较敏感,在pH 5~7时活性较高;对紫外线稳定,紫外光照射12 h,其活性基本不受影响.培养基优化组合为:可溶性淀粉20 g,大豆蛋白胨5 g,NaNO3 20 g,FeSO4 0.5 g,去离子水1 000 mL;优化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5 d,初始pH 6.0,接种量5%,装液量75 mL/250 mL,摇床转速150 r min-1.图6表2参18  相似文献   
813.
在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评价,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的因为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等资料,对2006年3个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产生大暴雨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碧利斯虽强度属3个热带气旋中最弱的一个(只达强热带风暴等级),但由于它与南侧强西南季风结合,使其产生暴雨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异常强盛,因而导致其暴雨强度最强、范围最大、灾害最严重;(2)螺旋度垂直分量20×10-7hPa.s-2等值线包围区的水平范围和螺旋度正值区垂直伸展高度及各层中心值强度与暴雨强弱有较好的关系,且暴雨区主要落在700 hPa 20×10-7hPa.s-2等值线包围区内;(3)暴雨发生时,3个热带气旋的湿位涡MPV1场均呈现下负上正分布,说明低层为不稳定层,同时均出现高层MPV1正值区向低层下伸的现象,反映不稳定能量开始释放;(4)由于3个热带气旋均未与冷空气结合,故MPV2值均较小,因此湿位涡的湿正压项(MPV1)对产生暴雨的作用大于湿斜压项(MPV2)。  相似文献   
815.
王英  龚起  胡丽娜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6):153-154,166
正交试验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一t~.ej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析因式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将正交试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本文选择对溶气气浮法为研究对象。通过PAC的加入量、沉降时间、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废水的混凝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为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值和影响效果的主次关系,选择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设备最佳的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816.
当今世界能源的短缺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微藻培养的污水深度处理和生物柴油生产耦合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这两方面的压力。在模拟实验条件,以不同氮磷比、光周期、光强及温度对小球藻生产生物柴油关键培养条件进行探索。培养小球藻至生长稳定期后,提取脂类物质,计算脂类物质占小球藻的干重比,从而摸索出微藻合成脂类物质最优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得出在氮磷比为16,光周期为16:08,光照强度为4 000 Lux,温度为20℃条件下培养小球藻,用索氏提取器提取脂类物质,产生的脂类物质的含量最高,可以为高效的生物柴油生产提供基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817.
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很缓慢。而低强度超声辐照则可以有效促进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增强生化反应速率。基于此,文章采用低强度超声预处理耐盐醌还原菌群,研究在富盐环境下其对醌介导偶氮染料的厌氧生物脱色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超声(辐射频率40 kHz)处理耐盐醌还原菌群的最佳条件为超声强度0.15 W/cm2,超声时间3 min。在50 g/L NaCl存在条件下,处理后的耐盐醌还原菌群能够使蒽醌-2-磺酸钠、蒽醌-2,6-二磺酸钠、2-羟基-1,4-萘醌和2-甲基-1,4-萘醌介导的偶氮染料酸性大红3R脱色速率分别提高8.8%,23.0%,4.2%及20.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推测,低强度超声可能是通过增大生物细胞壁的比表面积来提高其传质能力,从而提高醌介导的偶氮染料脱色速率。  相似文献   
818.
以腐殖酸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铝为混凝剂进行混凝杯罐实验,借助PDA在线监测系统、图像解析法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分析评价絮凝体的构造特征,着重探讨了混凝过程中初期快速搅拌条件对絮凝体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搅拌条件对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形态结构有着显著影响.最佳快速搅拌条件为:搅拌历时l min,搅拌强度300 r·min-,此时形成的絮凝体结构密实,抗剪切能力强,整体性能最优,絮凝体分形维数、强度及平均粒径分别为1.8842、0.164 N·m-2、0.43 mm.腐殖酸絮凝体的形成包括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及初期颗粒的形成与结合等过程,其中,不溶性微粒的形成及初期颗粒的致密化过程是决定最终絮凝体形态构造的重要环节,而快速搅拌条件影响着混凝剂扩散混合效果和初期颗粒的形成速率与致密化程度,这也是初期快速搅拌条件对于腐殖酸混凝过程有显著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19.
近30年中国农业源氮磷排放的格局特征与水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农业源氮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的合理配置以及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均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建立参数化估算模型测算了1990—2017年中国省域尺度的农业源氮磷排放;从总排放量、单位面积排放量和排放重心迁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源氮磷排放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揭示农业源氮磷排放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研究发现:1990—2017年中国农业源氮磷排放整体上呈随机分布,表明氮磷排放在省际之间并无显著的相互依赖性,主要受省内因素影响。研究期内年均氮磷总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安徽和江苏省,格局特征相对稳定但排放重心经历了东西向的往复式转移并具有北偏西方向的总体转移趋势,其中,氮、磷排放的重心分别向北偏西33.52°和15.45°方向转移了33.94 km及52.31 km。在格局研究基础上,结合空间维的格局特征和时间维的变化特征,将31个省份的氮磷排放划分为高排放增长型、高排放平稳型、高排放倒“U”型、中排放增长型、中排放倒“U”型、低排放增长型、低排放倒“U”型和低排放近似“U”型八类,并利用2017年的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氮磷排放与水环境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重点区域瞄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0.
大型武器平台上,天线辐射的准确快速计算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我们自主开发的软件EMRC的核心算法——弹跳光束法(SBB),然后利用该软件对天线辐射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商业仿真软件FEKO的结果做了对比,验证了EMRC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