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3篇 |
免费 | 224篇 |
国内免费 | 82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7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211篇 |
综合类 | 1606篇 |
基础理论 | 328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209篇 |
评价与监测 | 137篇 |
社会与环境 | 204篇 |
灾害及防治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100篇 |
2017年 | 142篇 |
2016年 | 165篇 |
2015年 | 159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78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217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四环素在水体中的自然光解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抗生素引发的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光解是其在环境中消减的重要过程,但其中的关键机制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初始浓度、pH以及无机离子、溶解性有机物等环境因子对四环素(TC)光解的影响,明确了自然光解的关键活性氧物种(ROS),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揭示出了TC的自然光解路径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模拟自然光条件下TC可快速降解,5 μmol·L-1 的TC在180 min内降解率为75.0%,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为0.007 min-1,远高于避光条件.随着TC初始浓度的上升,TC光解率和速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TC光解.水体中存在Cu(II)、Fe(III)和NO3-均能显著促进TC光解;富里酸(FA)则由于光屏蔽和淬灭作用对TC的光解产生显著抑制,但FA 和Fe(III)共存时,Fe(III)对光解的促进作用占主导.水体中TC的自然光解不仅存在直接光解,并且以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自由基(·OH)为关键ROS的自敏化光解在TC的光解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结合TC光解后的产物分析发现,发生间接光解后TC发生开环反应,相比于直接光解和自敏化光解降解地更充分.综上,TC在自然水体中的光解强烈受环境因素影响,可以通过增强活性氧介导的间接光解过程促进水体抗生素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982.
为了探究太原汾河景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监测.在2014年丰水期6~10月对汾河太原景区从上游到下游设置9个采样点进行定期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植物,其中蓝藻植物数量最多,其次为绿藻和硅藻.在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7月达到最高.采样点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位于汾河景区中下游的3个样点浮游植物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进行整体排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水温、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太原汾河景区水体中总氮在整个时空范围内超标,处于轻度到中度富营养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83.
针对传统的水库破坏分层技术的低效率、高能耗等普遍问题,研制了能模拟基于自然对流而形成水温分层的中试模型水库,研究了曝气诱导形成内波混合破坏水温分层的可行性,过程和效果.扬水曝气产生的周期性出流能作为扰动源,在分层水环境中诱导形成内波.内波频率及波幅与曝气量有关.在曝气量0.07~0.28m3/(m2·h),跃温层温度梯度0.29~0.48℃/m的中试条件下,内波破坏分层过程主要以减小表层和底层水温差别、驱使跃温层下潜、等温层变薄为特征,破坏分层的速度与曝气量正相关、与温度梯度负相关.内波通过垂向振荡和横向传播,促进不同温度的水层之间的热交换.相对传统的循环水流混合,在温度梯度约0.32℃/m和0.46℃/m的条件下,当曝气量从0.07m3/(m2·h)逐渐增加到0.28m3/(m2·h)时,内波混合可分别将破坏分层效率提高25.0%~40.0%和41.2%~60.0%. 相似文献
984.
985.
焦化废水水质复杂,COD、氨氮浓度高,给污水处理站运行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大量工艺指标,对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的影响因素和操作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A2/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86.
987.
阐述了危险品运输企业存在和面临的风险,以及产生风险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风险分析、评价,提出缩减风险的管理对策,从而减小危险品运输安全风险、降低事故概率和频率. 相似文献
988.
Photodegradation(PD) of methylmercury(MMHg) is a key process of mercury(Hg) cycling i water systems, maintaining MMHg at a low level in water systems. However, we posses little knowledge of this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Jialing River of Chongqing, China. In sit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ere thus performed to measure tempor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 factors of MMHg PD in this ri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MHg underwent a ne demethylation process under solar radia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which predominantl occurred in surface waters. For surface water, the highest PD rate constants were observed i spring(12 × 10-3± 1.5 × 10~(-3)m~2/E), followed by summer(9.0 × 10~(-3)± 1.2 × 10~(-3)m~2/E), autum(1.4 × 10~(-3)± 0.12 × 10~(-3)m~2/E), and winter(0.78 × 10~(-3)± 0.11 × 10~(-3)m~2/E). UV-A radiatio(320–400 nm), UV-B radiation(280–320 nm),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400–700 nm) accounted for 43%–64%, 14%–31%, and 16%–45% of MMHg PD, respectively. PD rat constants varied substantially with the treatments that filtered the river water and amended with chemicals(i.e., Cl-, NO_3~-,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 Fe(III)), which reveals tha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nd water compone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ffecting the PD process. For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the PD rate constant determined for each wavelengt range decreased rapidly with water depth. UV-A, UV-B, and PAR contributed 27%–46%, 6.2%12%, and 42%–65% to the PD process, respectively. PD flux was estimated to be 4.7 μg/(m~2·yea in the study site. Our results are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ycling characteristics o MMHg in the Jialing River of Chongqing, China. 相似文献
989.
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决定了铝毒性的强弱,为了解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采集于贵州西北部的106个茶园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w(Tac-Al)(Tac-Al为活性铝)表现为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w(Hy-Al)(Hy-Al为铝的水合氧化物与氢氧化物)>w(Ha-Al)(Ha-Al为腐殖酸螯合态铝)>w(Ex-Al)(Ex-Al为可交换态铝)>w(Or-Al) (Or-Al为有机结合态铝)>w(In-Al) (In-Al为无机吸附态铝),其中,结合较稳定的Hy-Al和Ha-Al占优势,二者质量分数之和在w(Tac-Al)中所占比例接近70.0%. 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w(Hy-Al)与w(Tac-Al)之间的R高达0.975(P<0.01),接近线性关系;w(Tac-Al)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随着w(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土壤中w(Tac-Al)并不由w(总Al)决定,而是受土壤pH和w(有机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90.
水稻土中外源Cd老化的动力学特征与老化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5种不同性质的水稻土,通过外源添加制备了6个不同浓度梯度的Cd污染土壤,研究了外源Cd在几种水稻土中的老化动力学特征与影响因子;同时利用盆栽实验,结合Log-logistic分布模型,研究了5个不同老化时间(14、30、60、90和180d)与土壤中Cd对二种不同Cd敏感性水稻生长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Cd进入土壤后,0.05mol/L EDTA-2Na浸提的有效态Cd含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与14d处理相比,老化30d后土壤中有效态Cd降幅达21.5%(红壤)~38.0%(黑土);老化90d后,土壤中Cd进入慢反应阶段. 基于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参数显示,土壤中Cd的老化特征表现为有效态Cd含量在30~60d内快速降低,随后变化减缓,经过90d的老化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逐渐趋于平衡.基于老化动力学方程参数(C∞及K2)与土壤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Cd有效态含量变化的主控因子,其次是土壤CEC和OC含量.在不同性质土壤中,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土壤中外源Cd对水稻生长毒性的半抑制浓度(EC50)值显著升高;与14d老化处理相比,经过180d老化后土壤中Cd对水稻生长毒性的EC50增加72.1%~195.0%;在大于90d的长期老化过程中,土壤pH值对Cd老化过程的影响逐渐降低,而CEC的影响逐渐上升,尽管如此,土壤中Cd老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仍然是土壤pH,而与测试的2种水稻品种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