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新建铁路穿越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工程为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采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对环境中各斑块类型的优势度计算及对比,预测工程建设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82.
83.
采用多种调查技术与方法 ,对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该区存在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医疗卫生状况较差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保护区管理缺乏群众参与 ,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周边乡村关系不够融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相应地提出了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84.
选取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按0~15,15~30,30~45cm土层取样,测量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熏蒸培养法测量了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同时用气象色谱法测量了地表和土壤15、30、45、60cm处CO2体积分数,并用静态箱/碱石灰吸收法测量了土壤呼吸速率。结果如下:(1)随土层的加深,SOC质量分数降低,0~15cmSOC显著高于其他两层,季风常绿阔叶林SOC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规律一致,0~15cm土壤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3)0~3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占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81%~92%,随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迅速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表明,三种植被类型土壤均处于土壤碳积累中,深层土壤碳积累程度高于表层;(4)土壤CO2浓度随土层的加深迅速升高,主要与土壤透气性有关。  相似文献   
85.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区域内的植物物候变化对探索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的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51—2014年的气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年来,兴隆山地区的日均温呈逐年上升趋势,累积增温0.92℃,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平均减少率为83.09 mm?(10a)~(-1)。通过对比2004—2007年和2012—2015年间两时间段内的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等14种植物物种的开花等8种物候现象的发生时间发现,有42.86%的观测物种的物候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鲜黄小檗最为显著。鲜黄小檗物候期都呈推迟趋势。华北珍珠梅的春季物候期推迟,秋季物候期提前,其生长季减少率为15.49 d?a~(-1)。在保护区的植被管理实践中,应特别加强对华北珍珠梅的保育。  相似文献   
86.
在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研究断面,进行野外监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盐城海滨湿土壤水分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从芦苇沼泽到米草沼泽,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增加趋势,0~1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5.98%增加到46.10%;10~2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7.93%增加到44.80%;20~3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8.12%增加到46.84%.(2)人为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在整体上表现出从陆地到海洋,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在植被交错带,米草土壤含水量与斑块大小密切相关,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芦苇土壤含水量与距海堤距离密切相关,对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7.
北戴河及相邻地区的鸟类种数繁多,约有409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鸟类的有12种,二类保护鸟类的有49种。分析其原因,一是北戴河位于中国东部候鸟迁徙的停歇地;二是生境复杂多样,环境质量优良。为保护鸟类及其生境,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地方法规和经济技术政策,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8.
作为评估户外游憩价值的经典方法,旅行费用法穴TCM雪主要存在3种基本模型,即分区旅行费用法穴ZTCM雪、个人旅行费用法穴ITCM雪和随机效用法穴RUM雪。尽管这3种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相当成熟,却均无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广为存在的多目的地环程旅行问题,致使该问题成为TCM研究应用中的难点和热点。论文根据九寨沟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应用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穴MZTC雪来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得到2002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总游憩价值为15.61×108元,人均1246.10元;其中消费者剩余为4.71×108元,人均375.92元,与国外最新游憩价值综述研究的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89.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of long-term data (1971–2005) on the dates of arrival of 16 bird species to the Il’men State Nature Reserve (the Southern Urals) show that they have not changed in most of these birds, unlike in many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is explained primarily by the absence of any significant trends in the dynamics of spring air temperatures in the study region. Only the herring gull Larus argentatus and the lapwing Vanellus vanellus have shown a significant tendency to arrive earlier, while the garganey Anas querquedula has shown a tendency to arrive on later dat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Nevertheless,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in the dates of arrival are well manifested in both early arriving species wintering in Europe and late-arriving species wintering in Africa. These fluctuations largely depend on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spring. As a rule, almost all species studied—from waterbirds to passerines—appear in the Il’men Reserve earlier in years with early and warm springs than in cold years. Hence, spring weather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dates of arrival of migratory birds to the study region.  相似文献   
90.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potential of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as a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heory, emphasizing his critiques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ism, and metaphysic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rovides resources for recognizing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that endanger both humans and nature. The 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 serves as an illustrative text, exemplifying Heidegger's reading of nuclear energy as a culmination of both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the instrumental stance that he calls “enframing.” In Heidegger's view, the ordering and control accomplished through enframing obscures the mutually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in doing so, diminish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authentic human existence. The chapter examines how both representational and constitutive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contribute to those conditions, and adopts a set of concepts from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as a foundation for an alternative, “bounded constitutive”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