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376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711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7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人工快渗系统在三峡库区处理生活污水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劲松  王春燕  方芳  殷亮  姚若虚 《环境科学》2006,27(11):2327-2332
目前国内人工快渗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缺水、气候寒冷干燥地区,本研究针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特殊的三峡库区,试验研究CRI系统的构建及其处理性能,探索该技术在库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库区常见的灰棕紫泥土渗透系数较小,折算成水力负荷为0.1 m3·(m2·d)-1,在该水力负荷下,湿干比为1d∶3d时,系统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是影响湿干比的主要因素,1d∶3d的湿干比对库区是适宜的,表明CRI系统在三峡库区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2.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为揭示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作用效应,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等环境因素对流域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SOC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39)>土壤容重(-0.324)>pH值(-0.238)>温度(-0.209)>土壤粘粒含量(0.092),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25)>土壤粘粒含量(0.305)>土壤含水量(0.287)>pH值(-0.179)>温度(-0.043),因此,土壤含水量、pH值和温度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SOC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则主要通过其它因子的作用间接影响SOC含量。海拔、土壤容重、含水量、pH 值和粘粒含量对 TN 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56)>海拔(0.234)>土壤容重(-0.228)>pH 值(-0.190)>土壤粘粒含量(0.094),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84)>土壤粘粒含量(0.301)>海拔(0.247)>土壤含水量(0.257)>pH 值(-0.202),因此,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TN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主要通过土壤含水量的作用间接影响TN含量,海拔和土壤pH值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高硕晗  陈静  司政  沈珍瑶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2062-2068
为揭示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口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与空间分布特征,于2010年11月份采集长江口河道及邻近海域24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和一个沉积物柱芯,对其中多氯联苯(PCB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区PCBs污染处于较低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较小.由于11月份处于枯季前期以及三峡水库蓄水期,外源PCBs输入变化以及三峡水库蓄水使得上游来沙减少,导致11月长江口PCBs含量较洪、枯季典型时段低.由于受海水倒灌和颗粒物盐析的共同作用,长江口北支的PCBs污染重于南支.在口外海域,受河口过滤器效应的影响,PCBs被潮流拦截在20m等深线区域.沉积物PCBs含量与沉积物TOC、粒径均无明显相关性.表层沉积物中PCBs组成以低氯取代PCBs为主.柱芯沉积物中PCBs组成与含量有明显分段特征.主成分分析发现南北支来源差异明显,较深柱芯与较浅柱芯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94.
用陆鼎煌提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S)”表征人体舒适度这一生物气象指标,比较了春季福建柏林内外与市区小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0.6~3.5℃;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降温幅度为1.3~4.2℃。在增湿率方面,福建柏林缘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5.28%~29.27%;福建柏林内与市区相比增湿幅度为7.7%。33.7%。在降低风速方面,林缘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05m/s;林内与市区相比平均风速降低了0.74m/s。综合各下垫面人体感觉舒适的时间分别为福建柏林内(8h):福建柏林缘(8h)〉市区(4h)。  相似文献   
995.
三峡水库水质模型的选取和系统集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环境信息系统与水质模型在水环境保护中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将它们有机结合,对水环境的预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的特点和水环境管理的需要,选取了5个不同的水质模型,在讨论水质模型不同集成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半紧密内嵌集成模式实现了所选水质模型与三峡水库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连接。最后以分层三维模型为例,通过开发水质模型的前处理模块、后处理模块以及计算模型接口模块,完成了模型与三峡水库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并将集成后的水质模型成功应用于三峡水库万州段水流及水质的预测模拟。结果表明,通过GIS、数据库、图形界面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水质模型数据准备的自动化和计算结果快速分析,它不仅增强了系统的水质预测和分析能力,还强化了水质模型的易用性,提高了模型的应用范围和预测效率,为库区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6.
三峡水库蓄水前库区水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长江三峡库区1996~2001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江段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参与评价的各项指标多年均值均符合Ⅱ类水体标准;部分水质参数测值超Ⅱ类水体标准,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总铅、氨氮为库区江段的主要污染因子;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采用PWQTrend水质污染发展趋势分析专业软件,对长江三峡库区6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库区江段水质参数浓度及污染物输送率趋势均以无显著变化为主,表明库区江段总体水质状况6年来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97.
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选取水热条件、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为评价因子,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整体较差,良好等级的区域仅占4.25%,较差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60%;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比较明显,中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最为脆弱。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8.
我国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还没有一套现成的安全管理办法,笔者对全国最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巴东县黄土坡B标段滑坡治理工程安全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与同仁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管理有效办法,减少施工中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99.
福州第二水源山仔水库营养类型的判定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1998~2002年山仔水库监测数据.运用属性识别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结果表明,这5年来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但1998年水体达极富营养状态.在2001年后水质有明显好转。通过判定该水库5年的营养状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可找出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丹江口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能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Cr、Ni、Cu、Zn、As、Cd、Hg和Pb各形态的空间赋存特征和相对比例,探讨了各形态金属的稳定度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各形态金属分布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集中于库区中部、西部入库支流和丹江库区西北部.沉积物中Pb的可还原态、Cd的弱酸提取态占总量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达到54.91%和42.19%,其余重金属则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稳定度分析表明,8种金属稳定性顺序为Cr >Pb >As >Ni >Cu >Hg >Zn >Cd,Cd在大部分点位处于不稳定状态,快速解吸释放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