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291篇
综合类   673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317篇
灾害及防治   1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是目前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学术议题之一.其中较多的是对EKC曲线的验证,近几年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产业自身特征、产业结构、技术进步、FDI效应等方面考察产业发展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然而以上研究议题中学者均没有讨论污染物的发生主体-各产业部门与排污的直接关系.故本文将从宏观尺度下的综合水平测度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中观尺度下的产业属性特征与排污关系的研究视角转移至分析具体产业部门的污染物排放效应,同时将产业置于产业链的结构形式中,研究产业链上产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发现:第一,通过借助复杂网络思想的社区划分方法,将山东省39个产业部门分为3个社团.其中社团I主要由制造业部门组成,共有18个产业部门,社团II包括了15个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杜团III由6个产业部门组成且内部异质性高.第二,选择其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社团I,并在社团I内识别出一条彼此间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链,包括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一种定量的方法获取了通过价值流传递而串在一起的产业链条.该产业链的经济规模、污染物规模在山东省均有重要地位.第三,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6个制造业与产业链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关系模型,6个制造业中对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相对贡献度最大的部门分别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这是由于上游产业排污的链式传递效应与产业自身污染物排放效应的共同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72.
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在其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耕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和体现.本文试借助分析影响农户耕种行为的相关因素来探讨其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利用Eviews 6.0统计软件,综合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剖析耕地集约利用与其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在长期,户均农业劳动力人数、农业比较收入和耕地的产权保障对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正向影响,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分别提高0.166、0.430和0.03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负向影响,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分别下降0.004和0.008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各影响因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方向相同而作用力大小不同.户均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业比较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的作用程度在短期与在长期是相似的;但耕地的产权保障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变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却更多体现在长期.因此,立足于稳定产权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农业政策导向更有利于在长期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3.
本文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最新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首先对苏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结构演变等进行了回顾,评述了人口发展在苏南经济高速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苏南地区人口发展中的新特征;然后,提出苏南人口发展现状对苏南地区未来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可能造成的主要制约与矛盾;最后,从政策调控的角度,分区、分类提出了人口优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4.
应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贵州每个年度全部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值及其排序位次。由此得出排在前列的一部分县域,列为该年度经济强县,排在末尾的另一部分县域,列为经济弱县。贵州经济弱县一般特征是:人均GDP较低;农村贫困面较大;边际地理区位;属于民族自治的经济弱县较多;山地面积较广。当前分布格局为:东部经济弱县较多,西部较少。相对集中的经济弱县,形成4个片区。从每个片区的自然条件出发,论述维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揭示片区差异,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安徽省节能减排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节能减排评价研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便于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对节能减排作评价研究。研究表明,节能减排总体成效显著,但减排问题突出,其中污染物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关联分析得出影响减排的主要行业因素。据此,提出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法规政策方面推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76.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功能分区是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农业功能拓展和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工作。旨在探索运用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星座图法在农业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剖析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从农产品供应、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4大类综合功能选取30个定量指标和2个定性指标,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采用星座图法,根据星座图中各星点的位置,确定各县(市)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分区单元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及环境现状,作出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方案。分区结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分区单元,按照农业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湖北省分4个农业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分为3个二级区共12个二级农业功能区  相似文献   
77.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相似文献   
78.
以县(市)作为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986、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比较各单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特点;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经济活动有明显的经济中心指向、沿海指向,空间发展依然以极化为主,新的发展极已经出现,但分布在区域的边缘地带,带动作用不大;大都市区整体规模加剧膨胀,核心和外围地区出现极化和反极化现象;东部地区出现网络化发展的雏形。原有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经济全球化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9.
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 经济 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 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 城市化相关系数的时序演变与人口城市化集聚程度>空间城市化集聚程度>经济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演变趋势密切相关,表明综合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地域协调性最高,而与经济的最低;④ 城市化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时序演变具有首位度城市层级结构、城市层级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城市化地域协调性不强等特征;最后就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湖北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0.
江苏省城镇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格网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江苏省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的城镇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可达性改善明显,整体可达性平均改善高达42.8%。江苏省三大区域可达性改善差异较大,苏南可达性改善最为明显,苏北次之,苏中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落后于苏南和苏北。总体上,全省区域平均可达性逐步走向均衡,全省交通结构也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分析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和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可得出结论,即交通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交通欠发达地区投资的可达性效益要高于交通发达地区。江苏省可达性演变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