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安全科学   233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467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01.
为形成安全、可靠、便捷的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方法,快速获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参数,采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方法,针对38种有机过氧化物和104种硝基化合物的起始放热温度和分解热,结合遗传函数算法(GFA)和“断点原则”筛选出的分子描述符,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活性化合物的热稳定性GA-BP预测模型,验证分析模型的性能和应用域。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GA-BP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优于线性模型,说明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与分子结构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同时,得出影响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参数的主要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702.
为了合理确定隔离层厚度和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以某铜矿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地下矿体回采过程对隔离层位移场、应力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理论值为11.43~31.18 m,现有厚度为57 m,满足规范要求;地下矿体-100 m及-150 m中段回采引起的隔离层沉降主要发生在第一分层,最大值为21.7 mm;最大主应力表现为竖向压应力,其变化范围为7~10 MPa,最小主应力只出现在第一分层,为拉应力,其值最大为0.18 MPa,远小于岩体抗压、抗拉强度,隔离层整体上未发生破坏性的变形。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矿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预留隔离层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3.
五林露天矿场处于高寒冻融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文章通过冻融机理及边坡稳定性理论研究,利用直剪试验获得力学参数,结合数值模拟,从冻结厚度、融化厚度、含水率、冻融循环次数四个方面对目标矿区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该矿区边坡稳定性较好,坡体滑塌风险较小,实验发现含水量和循环次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三次冻融循环以后,含水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铺设排水管道,使用土工格栅防护,雷达监测等相关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04.
Graphene oxide(GO)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a broad array of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but also poses serious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the adsorptive properties of GO toward Ca~(2+) and Na+were investigated using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When pH increased from 4 to 9,Ca~(2+)adsorption by GO and the zeta potential of G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aman spectra suggest that Ca~(2+)was strongly adsorbed on the GO via –COO Ca~+ formation.On the other hand,Na+was adsorbed into the electrical diffuse layer as an inert counterion to increase the diffuse layer zeta potential.While the GO suspension became unstable with increasing pH from 4 to 10 in the presence of Ca~(2+),it was more stable at higher pH in the NaC l solution.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 insights in the adsorption of Ca~(2+)on GO and fundamental basis for prediction of its effect on the colloidal stability of GO in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705.
The qualified finished water from water treatment plants (WTPs) may become discolored and deteriorat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DWDSs), which affected tap water quality seriously. This water stability problem often occurs due to pipe corrosion and the destabilization of corrosion scal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ipe corrosion in DWDSs, including corrosion process, corrosion scale form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utilized in DWDSs. In terms of corrosion process, corrosio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urrently applied assays, and indice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rrosion possibility are summarized, as well as the chemical and bacterial influences. In terms of scale formation, explan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corrosion and scale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and its typical multilayered structure is illustrated.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quality and microbial activity on scale transformation ar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Corrosion-related bacteria at the genus level and their associated corrosion mechanism are also summarized. This review helps deepen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pipe corrosion and scale formation in DWDSs, providing guidance for water supply utilities to ensu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intain water quality stability and guarantee drinking water safety.  相似文献   
706.
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同一性、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良性影和特环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观点。  相似文献   
707.
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产业生态系统(IES)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工具,在国内外得到快速推进并取得显着成效。但由于IES独特的生态化产业链接属性和成长环境。造成大量不稳定问题逐步浮现并且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生态系统取得成功的重要障碍。以Cape Chades、Kahundborg等生态工业园发展为案例。对出现稳定性问题的IES进行回顾。然后,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涵的研究,探讨IES稳定性的相关概念。该文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所得到的17个IES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日素的研究,把它们划分为结构、技术、外部三个纬度,其中结构性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成员距离、核心组员、生态产业链长度、行业多样性、相互依赖、系统关联度等7个;技术性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充足、技术革新、信息交换平台、技术机密壁垒等4个;外部性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市场变动、新能源新材料、公众压力、法律制度、经济支持等6个。最后展望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突破点。指出可以通过在国内开展大样本IES的统计调查。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与稳定性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确认其中正在突出影响我国当前产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08.
坡地灾害与重庆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和探索了重庆地区斜坡的形态和物质结构特征,以及在人为坡活动的影响下与坡地灾害的形成关系,目的在于引起施工人员重视和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709.
基于新型反应器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杨帆  李胜  谢磊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12,33(6):1907-1912
为避免好氧颗粒污泥随着粒径和密度的变化屡次出现其稳定性失去控制,导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运行失败的状况发生,开发了一种新型反应器能够很好地控制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和密度.新反应器结合旋流器的使用提供了2种排泥方式,其一是短的沉淀时间,将大粒径和高密度的颗粒污泥存留在反应器中;其二是一种专有的污泥排除工艺,选择出反应器内潜在的可能存在进一步粒径增长和密度扩大从而破坏反应器运行稳定的大粒径和高密度的颗粒,并将其排除.以上2种方式保证了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粒径长期维持在300~1 000μm,进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对新型反应器生成的颗粒污泥进行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该工艺所形成颗粒的能量维持系数为0.08~0.10,就新陈代谢活动的代谢途径而言,相比传统颗粒污泥系统发生较大改变,维持新陈代谢活动所消耗COD较传统工艺偏高.另外,出水水质COD的降解率平均达到92%,氨氮降解率平均达到60%.  相似文献   
710.
介绍了钦崇高速某顺层边坡滑坡治理工程中已查明的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通过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分析评价了该滑坡体的成因及稳定性现状;根据钻孔资料提供的岩土体和滑面的参数,并结合参数的反算,得到了滑面的c、值,最后计算得到非正常工况下(暴雨)的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为0.91,说明当遇到长时间暴雨时,滑坡会进一步发展,需要及时治理。根据对该边坡的地质模型分析和对其进行的定量力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治理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