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40篇 |
免费 | 2806篇 |
国内免费 | 2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73篇 |
废物处理 | 242篇 |
环保管理 | 2321篇 |
综合类 | 6462篇 |
基础理论 | 1788篇 |
环境理论 | 16篇 |
污染及防治 | 796篇 |
评价与监测 | 1004篇 |
社会与环境 | 757篇 |
灾害及防治 | 8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4篇 |
2024年 | 413篇 |
2023年 | 571篇 |
2022年 | 624篇 |
2021年 | 660篇 |
2020年 | 651篇 |
2019年 | 647篇 |
2018年 | 534篇 |
2017年 | 685篇 |
2016年 | 696篇 |
2015年 | 640篇 |
2014年 | 668篇 |
2013年 | 880篇 |
2012年 | 950篇 |
2011年 | 1053篇 |
2010年 | 674篇 |
2009年 | 732篇 |
2008年 | 610篇 |
2007年 | 778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540篇 |
2004年 | 422篇 |
2003年 | 403篇 |
2002年 | 349篇 |
2001年 | 279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224篇 |
1998年 | 156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05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5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13篇 |
1972年 | 18篇 |
1971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1957—2012年中国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957—2012年全国60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作物潜在蒸散量,对全国及水资源一级分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基于Arc GIS及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潜在作物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6 a来,全国年潜在蒸散量在616~2 128 mm之间,河西走廊、南部岭南地区、海南岛以及华南沿海作物潜在蒸散量较大,而在黑龙江一带、四川盆地及西南地区东部,潜在蒸发量较小。各分区年均潜在蒸发量均呈现减少趋势,西北诸河区倾向率最大,为-12.22 mm/10 a;影响潜在蒸散量的因子中,第1主成分为热力学因子,第2主成分为水分因子和辐射因子,第3主成分为地理因子和空气动力学因子,第4主成分为高程因子。 相似文献
472.
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和全球天气精准预报网的大气质量和气象数据,以四川盆地东北低山丘陵区典型城市南充市主城区为例,检验了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概率密度分布,发现其接近对数正态分布,由相关分析确定了PM_(2.5)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为CO、NO_2(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0.55,P0.01),再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的日数据的逐步回归筛选出最优的回归指标和模拟方程(决定系数R_(adj)~2为0.68,P0.05),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数据验证表明模拟效果较好(拟合优度为0.64,相对误差15.48%);最后根据时序插值、浓度和IAQI(PM_(2.5))的时段均值发现PM_(2.5)浓度在年际上有降低趋势;在季节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_(2.5)浓度在1月和6月分别呈现出年内的峰值和谷值,5、10月出现了阶段性峰值,尤其是5月;IAQI(PM_(2.5))的季节变化与浓度变化规律相似;且PM_(2.5)与PM_(10)比值的均值为0.67,表明现阶段南充市主城区大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占有较大比重。 相似文献
473.
474.
采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对中国石化某厂综合储罐区进行安全评价,得出了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F&EI)、危险等级、暴露半径、暴露面积以及暴露体积等。结果表明,该企业综合储罐区采取的安全措施较为适用,能降低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损害. 相似文献
475.
476.
SWOT分析方法在城镇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课题,城镇环境规划对于中国的城镇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环境规划分析方法大多是对环境现状的直观描述和简单归纳总结,缺少定量的分析,因此。需要全新的分析方法的引入。本文运用综合评判法、矩阵分析、四半维平面坐标、强度梯度等数学手段,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环境规划领域,构成了一个适合于环境规划决策过程中应用的系统和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城镇的环境规划实例,深入探讨了在城镇环境规划中如何引入SWOT分析这一重要方法,并成功得出了该镇环境规划的方向和对策,为其他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77.
利用2005~2007年我国稻田N2O排放通量的田间原位测定资料和国际上其它地区稻田N2O报道结果,对作者建立的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长季N2O排放估算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持续淹水稻田N2O排放的拟合结果与其他地区淹水稻田N2O通量值相一致. 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拟合值接近于国际上同类研究结果. 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估算模型对田间原位测定资料有很好的适切性. 为了检验模型输入参数的可信度,将本研究建立的有关我国水稻生产的相关资料数据库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数据库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持续淹水稻田占20%~25%,大约75%~80%的稻田采用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 在20世纪80~90年代间,采用持续淹水,淹水-烤田-淹水和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的稻田分别约占12%~16%、 77%和7%~12%. 20世纪50年代水稻生长季平均每季总施氮量为87.49 kg·hm-2,而90年代平均为224.64 kg·hm-2. 其中,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37.4 kg·hm-2增加到了90年代的198.8 kg·hm-2,分别占水稻生长季氮输入总量的43%和88%. 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有机氮的输入量相对比较稳定,平均变幅在45.2~48.2 kg·hm-2之间,随后逐步降低,有机肥料氮占氮输入总量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52%降低到了90年代的9%. 作物残体N输入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 kg·hm-2增加到了80年代的6.3 kg·hm-2. 20世纪50~70年代水稻生长季氮肥施用量具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而80~90年代间其空间变异较小. 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我国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稻田N2O直接排放量. 相似文献
478.
479.
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处理发电厂循环冷却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纳滤膜的定义和原理,并且对用纳滤膜处理厂循环冷却水进行工艺和经济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480.
绿色低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作为碳排放增长的新兴分支,由此展开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将为西部家庭因地制宜实施碳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结合投入产出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测算出2012—2021年西部地区10个省(区)的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及空间关联情况。结果表明:①西部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整体上升趋势变缓,城镇和乡村两者碳排放总量存在较大差异。②西部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网络结构相对松散,等级差异较明显,其中甘肃、贵州、内蒙古、陕西等处于关联网络中心位置,与其余区域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效应。③西部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通过板块间传导与溢出效应建立。甘肃、陕西等交通枢纽位置的省份多为要素的主要受益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多为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西部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亟待提升,板块间联动效应和跨区域网络效应也应进一步提高,以促进西部地区家庭碳减排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