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71.
为探究贺兰山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情况,依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根群结构调查,以及植被地下生境土壤肥分养分取样与测试,对背景区与恢复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不同植物群落的地下生境范围,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植被恢复的土壤因子.结果 表明:①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主...  相似文献   
372.
在深入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泥石流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中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形成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物源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和水动力条件所占权重为0.333。利用该模型对当地泥石流沟道进行危险度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73.
夏季玉龙雪山地区不同水体常规阴离子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Dionex-3000型离子色谱仪和Dionex-600型离子色谱仪测定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地区2005年7月22日~7月28日不同水体的阴离子数据及同期降水中的无机离子数据,运用系统聚类、海盐示踪、后推气流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岩石岩性、大气干湿沉降对我国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地区不同水体阴离子构成和浓...  相似文献   
374.
大朝山水电站库区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大朝山水电站库区水环境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控制污染对策。  相似文献   
375.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植硅体碳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东海  王子芳  陆畅  黄容  王富华  李娇  高明 《环境科学》2019,40(9):4270-4277
植硅体碳是长期封存土壤有机碳的一种形式,对土壤固碳有重要意义.以西南地区常见的6种土地利用方式(针阔叶混交林、竹林、果园、旱地、水田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硅体碳含量在不同剖面上(0~20、20~40、40~60和60~100 cm)的分布规律,并估算了植硅体碳储量,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特征.结果表明,在6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竹林土壤有机碳和植硅体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平均值均为最高,分别为16. 75 g·kg-1和59. 66 g·kg-1.在4个土层,竹林土壤植硅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 0. 05).对植硅体碳而言,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植硅体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在0. 55~1. 96 g·kg-1,其中竹林各土层的植硅体碳含量都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竹林土壤植硅体碳总储量(23. 45 t·hm-2)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植硅体碳总储量(P 0. 05).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全硅与土壤植硅体、土壤植硅体碳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 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存在一定的表层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376.
Mountain pine beetles, Dendroctonus ponderosae (Hopkins) attack and can ultimately kill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f pine trees, specifically lodgepole pine (Pinus contorta Dougl. ex. Loud var. latifolia Engl.). In British Columbia, beetle attack has increased from 164 000 ha in 1999 to over 13 million ha in 2008. Mitigation efforts can play a key role in addressing the impact beetle infestations can have on the forested landscape. In this research, the impact of mitigation on a mountain pine beetle infestation is examined within a network of 28 research plots where sanitation harvesting was completed (10 mitigated plots) and not completed (18 unmitigated plots). Three forest stand level modelling scenarios which predict the number of attacked trees, based on current infestation within the plots, were utiliz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tigated and non-mitigated plots. In the first scenario in the non-mitigated plots, 125 trees were infested after 10 years, while in the mitigated plots no trees were infested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The second scenario indicates the level of mitigation required to suppress beetle infestations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mitigated trees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plot by counting the residual attack and the number of mitigated trees. The average mitigation rate over all plots of 43% (range 0–100%) is not sufficient to provide control. In the non-mitigated plots, the average population expansion rate was 5 (range of 0–18) which requires a detection accuracy of 74% to reliably detect infestation. The third scenario estimated the length of time required for ongoing detection, 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to bring an infestation under control. If mitigation efforts were maintained at the current rate of 43%, the beetle population would not be adequately controlled. However, when aided by continued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attacked trees, mitigation rates greater than 50% are sufficient to control infestations, especially with persistent implementation, aided by continued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infested trees.  相似文献   
377.
阿尼玛卿雪山地区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性强,具有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通过对该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优势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生态游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生态建造、生态营销等构想,是对脆弱生态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有效尝试,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统一,使该地区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78.
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蕾  刘贤德  王顺利  李毅  张学龙 《生态环境》2011,20(11):1602-1607
以祁连山3300~3700m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样方收获法以及壕沟挖掘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灌丛生物量,器官生物量进行调查,并分析灌丛生物量分配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祁连山高山灌丛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y=-37.074x+142 627,P=0.01,R2=0.589),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以及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灌丛根茎比随着海拔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小,呈倒U型。(2)土壤含水量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相对于地上部分而言更加明显(R2=0.478),地下各器官相关性系数依次为粗根生物量(R2=0.981)〉细根生物量(R2=0.661)〉须根生物量(R2=0.375);土壤容重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灌丛总生物量则减少,呈现出灌丛生物量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减少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与土壤温度共同对灌丛生物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9.
基于五台山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气CO2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和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大气CO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大气CO2浓度受到区域或局地源汇的影响,筛分后的CO2本底小时浓度振幅为44.9×10-6,小于未经筛分的CO2浓度振幅94.7×10-6.2017~2020年CO2本底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抬升浓度占比有所下降,吸收浓度占比波动较小,表明人类活动对CO2浓度的影响逐年减弱,而五台山周边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相对稳定.CO2本底浓度夏季最低,秋冬季次之,春季最高;日变化夏季最明显,峰谷值分别出现在05:00和16:00,其他季节日振幅仅在0.7×10-6~1.8×10-6之间.与本底浓度相比,抬升浓度的差异值自10月至翌年3月明显增大,而吸收浓度的差异值在6~9月最显著,分别反映出人为活动排放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吸收汇对CO2本底浓度的影响.源汇浓度日变化均为单峰结构,抬升浓度白天高、夜间低,吸收浓度刚好相反.春、秋和冬季造成CO2浓度明显抬升的地面风向主要为西南风,且随风速的增加CO2浓度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而夏季主要为东北偏东风;春、夏季,2~4m/s的风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CO2吸收浓度.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远距离输送对源汇浓度的影响除了取决于气团途径区域的CO2排放情况,还与气团的空间垂直输送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380.
长白山PM2.5中水溶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了解长白山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05年6月~2008年12月,在长白山北坡海拔763 m处利用大流量滤膜采样器采集PM2.5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其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成分含量.结果表明,3种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SO2-4、NH+4和NO-3季节变化趋势明显,SO2-4夏季浓度最高,秋季浓度最低;NO-3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NH+4的季节变化趋势主要受到SO2-4和NO-3季节变化趋势的影响.不同方向后向轨迹所对应的总水溶性离子浓度存在明显差异,浓度排序依次是NE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