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0篇 |
免费 | 28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5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168篇 |
综合类 | 737篇 |
基础理论 | 15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3篇 |
评价与监测 | 158篇 |
社会与环境 | 153篇 |
灾害及防治 | 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黄河兰角洲湿地是全球暖温带最典型的河口三角洲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依据每种生态功能的特点和作用机理,分别运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或资源经济学的方法对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量化估算.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湿地10项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中,蓄水调洪和降解污染物的功能价值最大;黄河三角洲湿地单位面积价值大约是全国湿地平均单位面积价值的10倍,其中自然湿地的单位面积价值远高于人工湿地的单位面积价值.本研究结果使人们直观地看到了湿地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为湿地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有效补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弄清楚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风险现状,本文在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概念和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表现出多模态、突跳和发散的基本突变特征,论述了运用突变理论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将突变理论引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价中,对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进行评价.首先对各项风险评价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并对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利用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和突变模型的评价准则进行递归运算,最后求出各层指标相对风险值(突变隶属度),将评价结果与风险等级对照,综合判断和分析各层各项指标相对风险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西部12个省份中,各层指标的风险值差异显著,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风险值分布在0 66-0.92之间,总体上属于中高度风险水平,12省份风险从小到大排序为:西藏→陕西→重庆→四川→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甘肃→新疆→宁夏,这一结果与西部12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状况相符,可以为西部大开发过程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风险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国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59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探析都市旅游与其周边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响应,具有重要的先导和示范效应。基于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面临挑战及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梳理,在对长三角旅游城市体系规模结构、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指标的测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提出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互动响应路径首先是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 南京 杭州)网络化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网络化、市场网络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保障体系网络化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理性竞争的长三角大旅游产业体系,尝试构筑“上海都市旅游 长三角区域旅游”共轭型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旨在推进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5.
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研究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剖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调控机制。由于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共性。本文提出的措施对其他沿海城市解决生态危机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6.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67.
数字经济技术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2011—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41个城市数据,测度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分析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创新性地构造了人才流动不平衡指标,并探讨区域内人才流动不平衡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规模逐年上升。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社会便利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非核心区域的正影响强度大于核心区域。人才流动不平衡会逆向调节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正影响程度,但这一调节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此外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8.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加速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其长期累积的结果将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威胁。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法、灰关联法、相关分析法等重点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水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代表站的年平均水位和年最低水位的影响大于对年最高水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马口站和三水站水位的影响小于河床下切和径流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河口区水位的影响由三角洲深处向口门区有增强趋势。掌握海平面上升对水位的影响规律,对于河口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17与013,相较全国,长三角实现了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均衡;(3)在长三角内部比较,镇江、泰州等部分城市COD、SO2排放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最后指出: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区域环境压力,在比较中提高各地生态效率是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发展、促进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0.
Carbonyl compounds are important intermediates in atmospheric photochemistry, but their primary sources are still not understood well. In this work, carbonyls, hydrocarbons, and alkyl nitrates were continuously measured during November 2011 at a rural sit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Mixing ratios of carbonyls and hydrocarbons showed large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entire measurement. The average level for total measur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the pollution episode from 25th to 27th November, 2011 was 91.6 ppb, about 7 times the value for the clean period of 7th-8th, November, 2011. To preliminarily identify toluene sources at this site, the emission ratio of toluene to benzene (T/B) during the pollution episode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photochemical ages deriv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alkyl nitrates to their parent alkanes. The calculated T/B was 5.8 ppb/ppb,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f 0.2-1.7 ppb/ppb for vehicular exhaust and other combustion sources, indicating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emissions on ambient toluene.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ustrial sources to ambient carbonyls were then calculated using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fit model that used toluene and alkyl nitrates as respective tracers for industrial emission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 During the pollution episode, 18.5%, 69.0%, and 52.9% of measured formaldehyde, acetaldehyde, and acetone were considered to be attributable to industrial emissions. The emission ratios relative to toluene for formaldehyde, acetaldehyde, and acetone were determined to be 0.10, 0.20 and 0.40 ppb/ppb, respectively. Mor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arbony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carbonyl sources bett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