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9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7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篇 |
废物处理 | 18篇 |
环保管理 | 159篇 |
综合类 | 1183篇 |
基础理论 | 152篇 |
污染及防治 | 224篇 |
评价与监测 | 164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色土区土壤及其养分流失对长江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然而,有关该地区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氮磷流失规律的研究却较为少见。以紫色土农田利用为主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自然降雨侵蚀下土壤及其氮磷的流失过程,以期服务于流域尺度土壤及养分流失的模拟与控制。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峰值含沙量往往出现在峰值流量处或略有提前,此后,含沙量迅速降低。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的变化成反比,峰值流量处流失浓度一般达到最低,此后,随着流量的降低,其流失浓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升高过程。铵态氮与水溶性磷的流失表现为剧烈波动的变化特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占到次降雨无机氮流失总量的88%~97%。 相似文献
103.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3年8月下旬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十船连续同步27h采样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溶解态无机磷、有机磷、总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溶解态无机磷浓度很低,而溶解态有机磷浓度较高(占溶解态总磷的85%以上),是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断面分布均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溶解态总磷、溶解态有机磷梯度变化较溶解态无机磷更为明显;潮汐对河口浅水区的各形态磷浓度影响较大,对邻近调查海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大坝通过坝身泄流时,巨大的洪水卷吸空气中的大量气体直泻到下游河床,造成下游河道特别是近坝区域气体含量过饱和,给下游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其中鱼类气泡病就是水体气体过饱和造成的典型病症。为探明大坝泄流对坝下河道溶解氧饱和度的影响,以三峡 葛洲坝区域坝下近坝区定点区域的溶解氧实测资料为基础,建立溶解氧饱和度的BP网络预测模型,对大坝不同运行工况进行下游溶解氧饱和度的预测仿真计算,并将仿真预测值与实测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BP网络模型能很好地逼近坝下近坝区指定区域的溶解氧饱和度,可根据大坝运行工况对下游水体溶解氧饱和度进行快速预测,为有效控制坝下水体溶解氧饱和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7.
A. S. Prokushkin I. V. Tokareva S. G. Prokushkin A. P. Abaimov H. Guggenberger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2008,39(3):151-159
Flux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larch biogeocenoses and its export from the drainage basin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zone of continuous permafrost.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DOM input into the soil has been made on slope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exposures (as variants reflecting the current state and warming). The dynamics of DOM export in a creek depending on the increasing depth of the active soil horizon in the drainage area have been revealed. It is concluded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depth of the seasonally thawing layer induced by global warming will not hav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annual DOM export. Reduction of DOM export may be expected upon a decrease in litter stocks under the effect of their mineralization and forest fires. 相似文献
108.
陈慧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4-5
排放污染物总量核定是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一项难度很大的基础工作。文章针对目前排污总量核定中存在的环境监测硬件投入不足、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不够和规范化管理不力等问题 ,提出了排污总量核定应形成一项基本的工作制度 ,应加强排污总量核定体系的运行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9.
青海湖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常常被用来指示古环境的变化,然而准确地解译其信号需要充分认识溶解无机碳同位素比值(δ13CDIC)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连续一年收集的青海湖湖水及颗粒物,通过其中湖水的δ13CDIC和细颗粒沉积物中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δ13Ccarb)的同步分析,结合湖水δ13CDIC的垂直分布和表层沉积物δ13Ccarb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探讨了有机质分解在δ13CDIC和δ13Ccarb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沉积物捕获器中获得的湖水δ13CDIC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与外界隔绝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但这种(微)生物分解作用并不会影响到δ13Ccarb比值。这些现象反映了(1)还原环境下(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对水体δ13CDIC有重要影响和(2)青海湖自生碳酸盐主要从上层湖水沉淀,且形成后不再与周围水体发生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10.
John R. Thene Heinz G. Stefan Ekaterini I. Danii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89,25(6):1189-1198
ABSTRACT: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on downstream dissolved oxygen (DO) is presented for a low head dam. Water, previously aerated during release over spillways and under gates, is diverted through the hydropower facility without further aeration. The oxygen transfer that occurs as a result of air entrainment at the various release points of a dam is measured. Oxygen transfer efficiencies are calcula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an oxygen transfer model to predict average release DO concentrations. This model is used to systematically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hydropower operation on downstream DO. Operational alternatives are investigated and a simple operational guide is developed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hydropower operation. Combinations of reduced generation and optimal releases from the dam allow the hydropower facility to operate within DO standar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