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354篇
综合类   537篇
基础理论   590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29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01.
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地点,建立库区优势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并测定乔木含碳系数,结合库区第7次和第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估算了整个三峡库区乔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库区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第7次调查为12 583×104t和6 471×104t,单位面积生物量75.70t/hm2,碳密度38.93t/hm2,第8次调查为14 253×104t和7 396×104t,单位面积生物量77.46t/hm2,碳密度40.20t/hm2。可见,这5a中,三峡库区生物量和碳储量都有所增加。(2)对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来说,松类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分别占三峡库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40%和50%。(3)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随龄级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在中龄林时达到最大,比较两次调查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森林植被主要以幼林龄和中龄林占优。(4)两次调查显示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对于碳汇起到主要作用,同时,人工林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其碳汇能力也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02.
谢丹妮  仰东星  段雷 《环境科学》2023,44(5):2681-2693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过量氮沉降导致森林出现氮饱和,引起土壤酸化、硝酸根淋溶、氧化亚氮排放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生产力下降.在欧洲、北美和我国大气氮沉降降低的背景下,总结森林生态系统对氮输入降低的响应,不仅能够完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知识体系,也能评估各国已开展的减排行动的成效,为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回顾了欧洲和北美的温带森林以及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地表水、氮循环和植被对大气含氮污染气体和氮沉降降低的响应.土壤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对氮沉降的减少响应迅速,但具体响应规律未出现统一趋势.土壤酸化和氮循环过程从高氮沉降中的恢复过程出现滞后现象.森林氮矿化和固持、土壤碳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对氮沉降的减少作出响应.相对而言,虽然有一两年的延迟,土壤无机氮库和氮淋溶量会随着氮沉降的下降而下降.地表水氮浓度与森林生态系统氮状态密切相关.当氮沉降降低时,在历史高氮沉降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淋溶下降,因此地表水氮浓度的响应较明显.而在氮缺乏的森林中,普遍较低的地表水氮浓度受到氮沉降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地表水酸化的恢复受到土壤硫解吸-矿化和硝化...  相似文献   
603.
三峡生态屏障区农户退耕受偿意愿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三峡生态屏障区内农户退耕还林的受偿意愿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受到普遍认可,但其可持续性令人担忧.1355份有效问卷中,愿意接受补偿的占74%,对未来生计的预期与土地相关性低的农户更愿意退耕.受偿意愿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社会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受访者性别、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帮扶形式、是否移民对受偿意愿值具有显著影响.屏障区平均补偿意愿为1014元/(亩×a).万州、秭归、渝北的受偿意愿值高于平均水平.建立基于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弥补目前均一型生态补偿标准和方式的不足,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4.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对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喀斯特次生林不同干扰迹地(弃耕干扰、火烧干扰和碎石堆积干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的地面植被的物种数和生活型比土壤种子库丰富,土壤种子库中乔木种类缺乏,以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等草本植物占优势。3种干扰迹地地上植被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土壤种子库,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生态优势度指数大于地上植被,而碎石堆积地则小于地上植被。3种干扰迹地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的物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000、0.4274和0.3556,表明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05.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propose fishery driven predator release as the cause for the largest grazing event ever observed in the NE Atlantic. Based on the evolving appreciation of limits to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published an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data, we discuss whether overfishing caused a grazer bloom of the sea urchin (Strongylocentrotus droebachiensis) resulting in overgrazing of more than 2000 km2 kelp (Laminaria hyperborea) forest along Norwegian and Russian coasts during the 1970 s. We show that coastal fisheries likely depleted predatory coastal fish stocks through modernization of fishing methods and fleet. These fish were important predators on urchins and the reduction coincided with the urchin bloom. From thi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we hypothesize that coastal predatory fish were important in regulating sea urchins, and that a local population dynamics perspective is necessary in manage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606.
为探明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化学组成演化特征,选取陕北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次生林演替初级阶段(山杨林)、过渡阶段(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顶级阶段(辽东栎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0~10、 10~20、 20~30、 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化学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初级阶段的64.8Mg·hm-2增加至顶级阶段的129.2Mg·hm-2,增加了99%.(2)次生林演替过程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中结构简单、相对易分解的脂肪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结构复杂、相对难分解的芳香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增加,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提高,而深层(30~100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即过渡阶段>顶级阶段>初级阶段.(3)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初级阶段和过渡阶段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  相似文献   
607.
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为探讨季节性干旱下喀斯特次生林中不同植物的WUE变化,以普定次生林通量观测站内的喀斯特次生林为例,在连续干旱背景下分别对8种常见植物的叶片WUE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常见植物的叶片WUE日间主要在0.65~7.73μmol/mmol之间变化。8种植物的叶片WUE均以上午9点最大,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朴树(Celtis sinensis)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的WUE均在下午3点就降到最低,而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木通(Akebia quinata)、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梓树(Catalpa ovat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WUE则在下午5点才降到最低。厚果崖豆藤、铁线莲、石岩枫、朴树、构树的WUE日间变化均较显著。(2)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以藤本植物最高。上午9点、11点和下午3点,植物叶片WUE的种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在下午1点、5点,植物叶片WUE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石岩枫和木通的叶片WUE与环境光照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朴树和铁线莲的叶片WUE与环境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环境空气温度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朴树、构树、马桑、石岩枫、铁线莲、厚果崖豆藤的叶片WUE与净光合速率均显著正相关,木通的叶片WUE与蒸腾速率显著负相关。研究区8种植物叶片WUE与叶面水汽压亏缺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4)植物种和外部环境对研究区植物叶片的WUE均有显著影响,木通、厚果崖豆藤、铁线莲在遭遇连续干旱后叶片WUE均较高,对生境恶劣的喀斯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08.
林地具有多重功能,在生态优先区和生产生活区承担不同功能。传统林地分类难以兼顾区域主导功能和开发保护定位,且对不同功能区内林地的时空特征尚缺乏定量刻画。建立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的林地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图、功能区划、植被物候特征和统计数据,使用专题图叠加、遥感识别和决策树分类技术,提取林地各类型。结果表明:2018年中国林地遥感面积为228.18万km 2,1990—2018年生态优先区域林地减少2.49万km 2,2000年后降速变缓;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区等核心生态功能区内局部林地增加,主要位于内蒙古部分草原和沙区、河北西北部和黄土高原;东北地区、西南喀斯特区和新疆北部的林地转换为耕地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林地降幅最小;用材林地在2010年后减少变缓,园地扩大主要来自东南地区的耕地和用材林,城市林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北京迅速增加。研究表明,发挥核心生态功能的林地在生态修复工程范围和自然保护区内局部恢复,但剧烈的人为扰动仍导致其面积整体降幅较大。建议分区域差异化恢复生态林地、提升主导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609.
在资料稀缺的背景下,遥感数据是提供湿地系统长时间序列的理想方案。然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复杂下垫面,国家级湿地缺乏系统的长时序梳理。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研究近30年中国典型尾闾湖湿地的时空分布模式、空间转换规律和景观连通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在艾比湖湿地分类应用中取得较高精度(Kappa系数大于0.9)。1991—2017年艾比湖湿地总面积增加425.06 km2,河流增加47.97 km2,湖泊增加233.95 km2,人工湿地增加48.74 km2,盐沼增加109.41 km2,沼泽减少15.01 km2。艾比湖湿地年内时空变化显著,年内季节间盐沼转化率最大,湖泊年内逐渐缩小,主要转化为沼泽。此外,艾比湖湿地空间连通性理想度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湿地景观连通性取决于较大面积的湿地斑块,连通效率东移。相关结果可弥补稀缺资料区基础湿地资料,为“一带一路”地区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提供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610.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based 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decades, showing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rural development; yet it has led to controversial approaches in resource preserv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Candelilla wax from the Chihuahuan Desert in northern Mexico, identifying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arginal areas, and its unique opportunity to access potential markets of a wide variety of indus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base their analysis on three main aspects: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otential benefits that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collaboration of privat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policymakers and rural producers through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feat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