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8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487篇
安全科学   469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1226篇
综合类   3374篇
基础理论   566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20篇
评价与监测   474篇
社会与环境   601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462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41.
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生态工程近 1 0多年有进一步发展 ,研究和应用对象扩展为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目标明确为可持续发展 ,从追求一维的经济增长或环境与自然保护 ,走向富裕、健康、文明三维一体的复合生态繁荣。在充实“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工程原理和生态控制论的基础上 ,总结出生态工程设计的 8项原则。方法论发展为从物理过程的量化走向生态过程的序化 ,从工程结构的优化走向生态格局的进化 ,从机器的人工智能走向人的生态智能。技术路线发展了硬件、软件、心件耦合 ;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组合 ;调控复合生态系统全生态过程 ;寓环境保护于生产和消费中 ,寓废弃物处理于利用中 ;结构和功能纵横耦合成食物链网式、生命周期式、生态系统式等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42.
论述了山西省湿地的基本环境特征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山西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443.
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及综合自然灾害区划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地质-生态环境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新概念, 同时也是现代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探索了长江流域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化机制,结合其自然环境状况,揭示了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形成的综合机制及其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图文信息可视化系统技术手段,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进行综合自然灾害区划,其区划等级体系为3个自然灾害区和9个自然灾害亚区,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防治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44.
我国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构建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是指通过对水生态系统中不同水生态指标(生物和非生物)的监测以及由数学方法综合形成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状况。近年来,世界各国水环境管理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水体的生态质量。中国现行的常规理化监测指标(如COD、氨氮、BOD5)很难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因此,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监测现状以及流域水环境管理需求,构建了包括物理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在内的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监测与评价方法,以期为中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的业务化运行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支撑,实现从单一的化学指标监测转向综合的水生态系统监测,实现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445.
2013年春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特征和富营养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春季)、8月(夏季)莱州湾海水环境要素的调查资料,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环境要素特征和评估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无机氮是莱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要素,春夏季的N/P平均值分别为100.76、117.84,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结果表明,春夏季各站位的营养级均只包括ⅣP、ⅥP两类,磷限制为莱州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富营养化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E>1站位比例分别为65%、20%;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季Ⅱ级、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5%、5%,夏季Ⅱ、Ⅲ级的站位比例分别为70%、25%,Ⅱ级中的部分站位具有较大潜在富营养化风险。  相似文献   
446.
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大气超级站)是开展大气环境污染综合立体观测、进行大气重污染过程污染特征动态表征、深入分析大气污染成因的重要平台。了解中国当前不同地区大气超级站的建设和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需求,有利于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国大气超级站的设计、建设、运维和应用,提高其在大气重污染过程应急管控和空气质量改善中的技术支撑能力。研究通过对国内60余个大气超级站进行问卷调研,综述了中国目前大气超级站的现状,并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47.
环境中总石油烃的气相色谱分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总石油烃划分为挥发性汽油类(C6~C10)、可萃取柴油和重油类(C10~C40)两部分,分别建立了通过吹扫捕集、液液萃取和超声溶剂萃取分离富集,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测定环境水体和土壤中总石油烃的分析方法。以汽油、柴油、润滑油标准溶液进行外标校正,以色谱出峰总面积进行定量。汽油类(C6~C10)的检出限分别为0.04mg/L和0.42mg/kg,柴油和重油类(C10~C40)的检出限分别为0.06mg/L和4.9mg/kg。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良好。  相似文献   
448.
中国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介绍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土壤环境调查情况,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全国土壤调查情况进行了描述,阐述了2006年以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结合土壤环境现状、土壤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中国土壤监测规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确定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构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落实土壤环境例行监测的监测思路,以进一步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449.
针对指数法在评价密闭环境空气质量中存在评价因素单一,不能反映多种污染物对空气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等缺点,结合模糊数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密闭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按最大隶属原则,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某密闭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科学地反映了空气质量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450.
Urban sprawl is a major issu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territory especially due to transportation requirements. However,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is rarely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burban structures is studied.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estimate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in residential suburban areas. The study aimed, on this basis, at highlighting the most efficient strategies needed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to give practical hints on how to reduce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linked to urban sprawl in existing and future suburban neighborhoods. The method uses data collected by using empirical surveys and GIS. An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presented concerning the comparison of four suburban districts located in Belgium to demonstr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as distance to work places and services, use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s, are then discussed to allow a range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to be explored. 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ies highlight that traveled distances, and thus a good mix between activities at the living area scale, are of primordial importance for the energy performance, whereas means of transport used is only of little impac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s and favoring home-work give also significant energy savings. The method can be used when planning new areas or retrofitting existing ones, as well as promoting more sustainable lifestyles regarding transport hab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