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模型GM,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和残差修正。并用其模型分析和预测乌鲁木齐市1994=1998年大气降水pH值。  相似文献   
62.
乌鲁木齐市PM_(2.5)和PM_(2.5~10)中碳组分季节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月至12月在乌鲁木齐市区用膜采样法采集了大气PM_(2.5)和PM_(2.5~10)样品,并利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通过OC与EC的粒径分布特征、比值和相关性的分析,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并用OC/EC比值法估算了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结果表明,PM_(2.5)和PM_(2.5~10)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2.8μg/m~3和64.7μg/m~3.PM_(2.5)中OC和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3.85μg/m~3和2.38μg/m~3,PM_(2.5~10)中OC和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63μg/m~3和0.57μg/m~3.OC和EC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季浓度最高.碳组分主要集中于PM_(2.5)中,OC/EC比值范围为3.62~11.21.夏季和秋季的PM_(2.5)和PM_(2.5~10)中OC和EC的相关性较好(R20.65).估算得出的PM_(2.5)和PM_(2.5~10)中SOC的估算浓度为2.31~11.98μg/m~3和0.38~1.49μg/m~3.  相似文献   
63.
为了更好地协调乌鲁木齐城市群内部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2011—2013年乌鲁木齐市、阜康市、五家渠市、昌吉市、石河子市5个城市的API日数据、日气象数据、PM10、SO2、NO2日均浓度值,对比分析大气污染特征,首要污染物及其变化趋势,再结合经济因素、气象因素、城市群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等讨论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4.
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源地中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通过饮水途径致人体健康危害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地表饮用水源地的2种PAEs[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四酸二丁酯(DBP)]浓度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特定项目标准限值要求,DEHP总检出率达58.3%~100.0%,DBP总检出率达100%,DEHP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和非致癌总风险数量级达10^(-10)~10^(-8),DBP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数量级达10^(-13)~10^(-11)。乌鲁木齐市地下饮用水源地的DEHP浓度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Ⅰ类标准限值要求,总检出率达66.7%~100.0%,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总风险数量级分布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10^(-10)~10^(-9),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为10^(-10)~10^(-8)。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致癌和非致癌总风险均低于US EPA和国际癌症机构(ICRP)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并低于瑞典环境保护署、荷兰建设和环境署以及英国皇家协会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处于Ⅰ级,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65.
在综合分析制约乌鲁木齐经济圈城市(群)快速发展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乌鲁木齐经济圈未来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发展模式,同时基于乌鲁木齐经济圈当前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并详细叙述了当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新思路,结合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构建城市(群)建设的新轨道,探索一种适合自身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乌鲁木齐经济圈以及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群)未来规划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后治理大气污染关键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污染一直制约着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是,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依然存在,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本文针对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后治理大气污染关键措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7.
研究借助计算机监督分类手段,依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研究了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期间生物丰度指数(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BRI)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末建设用地、林地、草地较初期增加16.61%、6.90%、0.57%,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则减少1.81%、3.31%、5.24%.整体BRI加权值为20.48,较初期下降1.68,其中乌鲁木齐县最高,为27.03,新市区为最低的14.06,总体生物丰度状况略微变差.该研究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市昼间的近地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利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IDS法)对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在采暖期前期、采暖期与采暖期后期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进行监测,分析与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从早上09:00开始,臭氧浓度明显上升,最高的小时臭氧浓度出现在午后,其中,交通区、工业区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较高。不同时间段臭氧总平均浓度依次为采暖期前期>采暖期后期>采暖期,不同时间段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变化与太阳辐射、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12月采集的乌鲁木齐市PM2.5、“沙雪”样品和克拉玛依土样的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主要风向、扫描电镜联能谱(SEM/EDS)和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对环境中盐尘粒子的来源及其对大气颗粒物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62.65±64.75)μg/m3,变化范围为0.69~328.60 μg/m3.其中SO42、Ca2+、Na+、Cl-、K+和Mg2+ 6种盐尘粒子浓度分别为(22.73±26.45),(2.11±3.11),(1.85±1.43),(0.40±0.40),(0.28±0.20),(0.21±0.15)μg/m3.四季风向结合HYSPLIT模型结果可知,PM2.5中盐尘粒子主要来源于艾比湖及玛纳斯盐湖的气团;受风沙影响,乌鲁木齐市雪样中Cl-、SO42-、Ca2+、K+、Mg2+和Na+分别增加了30,19,20,5,7和5倍.  相似文献   
70.
采集乌鲁木齐主城区不透水层(玻璃表面)有机膜样品,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对样品中PAEs(DMP、DEP、DBP和DEHP)进行分析,探讨不透水层膜中PAEs累积水平、组分特征与空间分布等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不透水层(玻璃表面)有机膜中的PAEs以DEP为主,其次是DBP,其他PAEs相对较少;在空间分布上,DMP、DEP、DBP在沙依巴克区含量最高,其次是新市区,水磨沟区含量最低,DEHP与其他PAEs的空间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在新市区含量最高;在功能区分布上,DMP、DEP、DBP均表现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密集区居民文教区公园广场区,DEHP与其他PAEs功能区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交通密集区居民文教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园广场区,PAEs来源的不同是造成其功能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乌鲁木齐ΣPAEs及不同类型的PAEs含量都高于其卫星城昌吉市3~4个数量级,这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大城市不透水层PAEs的含量可能远大于中小城市。本项研究将有利于深入认识干旱区城市典型介质不透水层中的PAEs富集及其机制,为准确预测PAEs污染趋势及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