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28篇 |
免费 | 7460篇 |
国内免费 | 7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80篇 |
废物处理 | 476篇 |
环保管理 | 4592篇 |
综合类 | 16455篇 |
基础理论 | 5502篇 |
环境理论 | 11篇 |
污染及防治 | 2732篇 |
评价与监测 | 1823篇 |
社会与环境 | 1527篇 |
灾害及防治 | 12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2篇 |
2024年 | 784篇 |
2023年 | 982篇 |
2022年 | 1166篇 |
2021年 | 1359篇 |
2020年 | 1316篇 |
2019年 | 1122篇 |
2018年 | 1014篇 |
2017年 | 1248篇 |
2016年 | 1354篇 |
2015年 | 1341篇 |
2014年 | 1461篇 |
2013年 | 1885篇 |
2012年 | 1852篇 |
2011年 | 2013篇 |
2010年 | 1440篇 |
2009年 | 1646篇 |
2008年 | 1332篇 |
2007年 | 1800篇 |
2006年 | 1712篇 |
2005年 | 1455篇 |
2004年 | 1280篇 |
2003年 | 1197篇 |
2002年 | 1005篇 |
2001年 | 892篇 |
2000年 | 822篇 |
1999年 | 723篇 |
1998年 | 525篇 |
1997年 | 451篇 |
1996年 | 328篇 |
1995年 | 336篇 |
1994年 | 292篇 |
1993年 | 251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28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6篇 |
1973年 | 14篇 |
1971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人们早已认识到远距离强地震可能引起覆盖层深厚的沿海或盆地城市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以某杭州湾跨海通道为背景,建立跨海湾海床二维场地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依据区域地震活动性,选取远场大地震井下记录作为海床基岩的输入地震动,考虑地震动特性、海床微地形特征、沉积土的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滞回特性,研究了远场强震引起的海床场地非线性地震效应特征。海床场地效应与海床微地形特征、沉积土的空间异质性和输入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凹陷地表边缘、基岩隆起和凹陷部位及海床土软弱区域的场地放大效应显著,呈现出低频聚焦现象,且竖向地震反应更为明显。仅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将显著低估海床非线性场地效应程度,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引起的竖向地震效应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2.
干旱区淡水资源不足,农业用水主要依赖于含盐的浅层地下水,但长期咸水灌溉会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土壤环境恶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在长期淡水(0.35 d S·m-1,FW)和咸水(8.04 d S·m-1,SW)灌溉的基础上,采用等碳量设计向土壤中添加生物炭(3.7 t·hm-2,BC)和秸秆(6 t·hm-2,ST),旨在明晰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盐渍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速效磷和全碳的含量,但显著降低了p H值和速效钾的含量.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速效磷、速效钾和全碳的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咸水灌溉条件下的电导率值.各处理土壤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咸水灌溉显著增加芽单胞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淡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显著降低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咸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显著降低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LEf Se分析表明,咸水灌溉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咸水灌溉条件下,生物炭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潜在功能数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潜在标志物和功能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结构与EC1∶5、SWC和p H值显著相关.咸水灌溉会恶化土壤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其中EC1∶5、SWC和p H值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子,采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可减缓盐分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从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3个方面解析了我国华北片区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仍存在短板;钢铁、制药、石化行业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山东省和京津冀城市群;季节性降雨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城市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水域面积大幅萎缩,河湖岸带破坏严重,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水资源极度匮乏,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用水浪费严重,河流干涸断流问题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区域城市近期 (2021—2025年) 、中期 (2026—2030年) 和远期 (2031—2035年) 分阶段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目标和综合整治对策建议。本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北方城市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阻燃剂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实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浓度为1、20、100 mg·kg-1的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5—82 d,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四溴双酚A对土壤中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而且100 mg·kg-1和对照相比呈显著性差异,这种抑制作用一直持续至第30天.第50—90天,施药处理组由抑制作用变为促进作用;对土壤中放线菌的影响趋势和细菌基本一致,亦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小,高浓度处理具有先促进后抑制再促进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四溴双酚A对脲酶活性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高浓度四溴双酚A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影响较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添加低浓度四溴双酚A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高浓度处理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四溴双酚A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较长,为难降解有机污染物,100 mg·kg-1浓度的四溴双酚A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5.
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研究了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吸收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植物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均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2种植物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亲和力(Km)和最大吸收速率(Vmax)有显著差异。吸收H2PO4-时,黄菖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较低的Km值,说明黄菖蒲具有嗜磷特性,并能够适应广范围浓度的H2PO4-环境,适宜用于污染水体磷的去除;吸收NO3-时,狭叶香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较低的Km值,表明狭叶香蒲可用于广范围浓度NO3-污染的水体修复;吸收NH4+时,黄菖蒲根系具有较低的Vmax值和Km值,而狭叶香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Km值,说明黄菖蒲适宜用于NH4+污染较轻水体的修复,而在NH4+污染较重水体中宜选用狭叶香蒲作为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06.
实施战略环境评价(SEA),充分考虑战略的环境影响是全面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内蒙古“十一五”规划SEA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本文以水环境为例,运用情景分析法、压力分析法探讨了战略环境评价水环境压力的变化。引进容量承压度的概念,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十一五”5年的发展重点区域水环境容量承压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与2004年水环境压力相比,内蒙古“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氨氮压力增大,COD压力变化较小。根据压力变化提出了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07.
F. Gallardo‐Lara M. Azcón A. Pol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5):623-643
Abstract Land disposal of olive oil wastewater using it as a soil amendment requires a knowledge of the effects that its application may produce on the status of the mineral nutrients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A pot experiment using calcareous soil was performed in a growth chamber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olive oil wastewater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postharvest soil extractability of K, Mg and Mn.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6 treatments: two rates of olive oil wastewater, two mineral fertilizer treatments containing K (which supplied K in amounts equivalent to the K supplied by the olive oil wastewater treatments), a K‐free mineral fertilizer treatment, and a control. The pots were sown with ryegrass as the test plant, harvesting 3 times at intervals of one month. Olive oil wastewater has demonstrated a considerable capacity for supplying K that can be assimilated by the plant, tending in fact to surpass the mineral potassium fertilizer tested. The application of olive oil wastewater tends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Mg in the plant, similarly to the effect of adding mineral potassium fertilizer. An enhancement of Mn availability takes place in the soil amended with olive oil wastewater, which on occasion has produced Mn concentrations in plant that could be considered phytotoxic or at least excessive. After harvesting, we observed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exchangeable K in soil with added industrial wastewater. However, these increases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soil treated with mineral potassium fertilizer. The levels of exchangeable, carbonate‐bound, organic‐bound and residual Mg in soil were higher in treatments incorporating olive oil wastewater than in those with added mineral K, with the opposite tendency occurring in the amount of Fe‐Mn oxides‐bound Mg in soil. Treatments based on olive oil wastewater, especially in high doses,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bound Mn in soil, in comparison with treatments adding mineral fertilizers with or without K. In contrast, the addition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caused a drop in the amount of Fe‐Mn oxides‐bound and organic‐bound Mn in soil. 相似文献
108.
利用2003年到2010年的美国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AIRS(Atmosphere InfraRed Sounder)官方反演的对流层中层(500 hPa)左右一段气柱内的CO2体积混合比产品分析中国地区对流层的CO2体积分数分布时空变化特征。所用数据是对AIRS L3产品2°×2.5°网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经过对这8年的观测数据(2003年1月—2010年12月)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地区平均CO2的体积分数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总体高值集中于北部。CO2对流层中层的高值区集中在35°—45°N,形成东北平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盆地4个高值中心,而云南地区和西藏南部上空的CO2值偏低。与中国地区8年平均CO2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大体一致,每月(8年平均值)分布趋势也呈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而南方体积分数值相对低的特征。CO2月平均体积分数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每年的4月或者5月,而每年的最低值则出现在每年的1月。对流层中层CO2体积分数呈现明显季节变化,总体上来说,从2003年到2010年这8年中,平均春、夏两季对流层中CO2含量较高,而秋、冬季CO2低于春夏两季。 相似文献
109.
2003-07~2004-07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对逐次降水事件进行采样,分析了降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量、气温和风向风速等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4~8月降水的过量氘(d-excess)值为(8.4±7.4)‰,降水由东亚季风带来的大洋水汽主导;9~10月降水的d-excess值为(-7.4±12.5)‰,降水由南亚季风带来的经过强烈分馏作用的大洋水汽主导;11月~次年3月降水的d-excess值为(12.5±12.1)‰,降水由本地蒸发水汽以及西风环流带来的内陆蒸发水汽主导.季风期降水的δD和δ18O具降水量效应(r分别为-0.389、-0.380,P<0.05),次一级是气温影响(P≤0.10).季风期降水的δD、δ18O与南风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54、-0.390,P<0.05),表明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对水汽来源与运输过程指示性很强,特别是南亚季风的暴发带来了稳定同位素比率和d-excess值都极低的降水. 相似文献
110.
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载体,其保护和旅游利用面临着破碎化、片段化、静态化等问题,亟需开展整合开发研究。以中央苏区核心区为例,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开发的策略,结论如下:(1)红色旅游资源点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特征,赣南苏区形成章贡区、瑞金市、于都县“金三角”分布格局,闽西苏区则形成新罗区、永定区、上杭县、连城县“银菱形”分布格局;(2)闽西和赣南苏区各重大事件红色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8.9~106.6 km的范围内,形成带状或面状的文化生态基底,并呈现一致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发展态势;(3)红色旅游资源网络联系方向与服务业主导型文化生态方向错位发展,这是赣南和闽西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网络联系度较强,跨区域网络联系度较弱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遵循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生态空间一体化、文化生态演变全域化、文化生态发展动态化的原则,提出空间集聚区优先整合开发、高发展指数红色旅游资源跨省域优先整合开发、跨主导类型关键节点优先整合开发三个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促进中央苏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