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0篇 |
免费 | 384篇 |
国内免费 | 13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697篇 |
综合类 | 3190篇 |
基础理论 | 477篇 |
污染及防治 | 241篇 |
评价与监测 | 340篇 |
社会与环境 | 761篇 |
灾害及防治 | 1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06篇 |
2018年 | 189篇 |
2017年 | 213篇 |
2016年 | 254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36篇 |
2011年 | 349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266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黑河流域上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8月对研究区域17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3种,其中节肢动物34种(79.1%),软体动物7种(16.3%),环节动物2种(4.6%);就整个研究区域而言,优势种为大蚊(Tipulidae)、豆娘幼虫(Damselfly)、水蜘蛛(Argyroneta)、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琥珀螺(Suecinea sp.)、白旋螺(Gyraulusalbus),干、支流优势种分布趋势为干流(6种)优于支流(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7ind/m2和3.7423g/m2现存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整体上干流(1032ind/m2、60.0963g/m2)大于支流(276ind/m2、3.5233g/m2),物种数干流(36种)大于支流(15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特征为干流大于支流.黑河流域上游支流和中游干流不同河段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呈空间异质性,而多样性指数对物种组成依赖性强,但因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使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适合黑河水质评价.依据BI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黑河上游支流水质优于中游干流.根据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并结合RDA分析表明:BOD5、水温(WT)、电导率(EC)、DO、溶解性总固体(TDS)、CODMn及盐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62.
本文从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监测数据资料入手,对本地区酸雨状况及其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酸雨依然严重,且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963.
基于SWAT模型的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了SWAT模型,并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等高种植、化肥减量与植被过滤带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综合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坡耕地退耕还林,可减少1.03%~5.35%的非点源TN负荷与0.94%~8.09%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等高耕作,可减少0.51%~2.77%的非点源TN负荷与0.49%~4.54%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20%的化肥减量可减少0.65%~6.52%的非点源TN负荷与0.01%~2.95%的非点源TP负荷;20m的植被过滤带可减少42.62%~69.51%的非点源TN负荷与80.09%~86.27%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减少34.90%~54.36%的TN负荷与35.32%~60.89%的TP负荷.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TN与TP的浓度标准,2006~2010年尚需削减45.87%~82.53%的点源TN负荷与35.58%~66.85%的点源TP负荷. 相似文献
964.
965.
自然条件下石羊河终闾湖泊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石羊河流域史前曾存在大面积的终闾湖泊---猪野泽。自西汉开拓河西以后的两千多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石羊河流域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灌溉农田取代了天然绿洲,而且面积逐步扩大,农业用水急剧增加,猪野泽逐渐退缩成许多小湖,并于近代干涸。在假设人类活动(主要是灌溉)对水资源未加利用的条件下(理想状态),通过确定流域的水量收支和改进水量平衡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现代自然条件下“终闾湖”的面积进行了模拟重建,得出现代终闾湖的面积至少应为580km2。 相似文献
966.
2020年秋季,在闽江河口鳝鱼滩东部的互花米草分布区,由陆向海方向选择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前的光滩(MF)、入侵1~2年的互花米草湿地(SAN)和入侵6~7年的互花米草湿地(SA)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对土壤nir 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均是互花米草不同入侵阶段土壤中nir 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优势门(90.41%~97.36%),其次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三者在SAN和MF土壤中的丰度均与SA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入侵阶段土壤中共有的nir S型反硝化细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偶氮弧菌属(Azoarcus)、陶厄氏菌属(Thauera)、Sulfurifustis属、副球菌属(Paracoccus)、鲁杰氏菌属(Ruegeria)、红肠命菌属(Rubrivivax)、趋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和福格斯氏菌属(Vogesella),其中,假单胞菌属是... 相似文献
967.
提出了利用水文和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计算流域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一般程序,并探讨了采用污染负荷贡献与集水区面积占比关系识别流域污染关键源区的方法,并在晋江流域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晋江下游取水口金鸡断面污染负荷主要来自东溪和西溪,枯水期CODMn、NH3-N和TP负荷分别是226.8、27.1和17.1g/s,占丰、平水期的18%~67%.丰、枯水期东溪和西溪对金鸡断面污染负荷贡献基本相当,而平水期西溪贡献显著大于东溪.晋江流域污染关键源区分别为蓬壶-长厅桥区间、长厅桥-港龙区间、横口-园美区间等5个断面区间,该关键源区识别方法不仅较好反映了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负荷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同时还指出了主要污染物及敏感时期,可为后期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污染负荷贡献计算程序以及关键源区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为其他流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8.
19世纪是我国特大暴雨洪水发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大量资料,论述了我国七个江河历史首位洪水均发生在19世纪。而且,洪水泛滥使得平原地区的水系迁移、湖泊淤缩极为严重。同时,存洪水年前后,伴随着一系列寒冷、干旱的气候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69.
Roslyn A. Case Glen M. MacDona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3,39(3):703-716
ABSTRA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long term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s critical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anadian Prairie region, growing dependence on major river systems for irrigation and other consumptive uses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to hydrological drought and growing interprovincial tension.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first dendrochronological records of streamflow for Canadian Prairie rivers. We present 1,113‐year, 522‐year, and 325‐year reconstructions of total water year (October to September) streamflow for the North Saskatchewan, South Saskatchewan, and Saskatchewan Rivers, respectively. The reconstructions indicate relatively high flow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provide evidence of past prolonged droughts. Low flows during the 1840s correspond with aridity that extended over much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Similarly, an exceptional period of prolonged low flow conditions, approximately 900 A.D. to 1300 A.D., is coincident with evidence of sustained drought across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 America. The 16th Century megadrought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however,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Canadian rivers. The dendrohydrological records illustrate the risks involved if future water policy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Canadian Prairies are based solely on records of streamflow variability over the historical record. 相似文献
970.
Thomas A. Wik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1,15(3):389-394
Research shows that users and manager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acceptable policies that ration or limit recreational
use on rivers. The acceptability of seven rationing policies was evaluated using Thurstone's 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s,
which provided a rank ordering of advance reservation, lottery, first-come/first-served, merit, priority for first time users,
zoning, and price. Chi-squared tes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if users and manager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evels of acceptability
for the policies. River users and manager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ir evaluation of advance
reservation, zoning, and merit.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river users collectively divide the polici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rresponding to high, moderate, and low levels of acceptability, while river managers divide the policies into two levels
corresponding to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