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秦岭南北两麓旅游地成长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收集了2002-2008年陕西省秦岭南北两麓旅游收入、旅游客流量、旅游资源等级等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环比增长率、集中度指数对秦岭南北两麓的旅游业成长及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成长优化度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秦岭北麓旅游发展的市场占有率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南麓的旅游占有率低但发展速度快;秦岭南北两麓由于旅游业发展的起点差距较大,内部极化现象严重;南北两麓的游客集聚度正从北麓逐步向南麓转移.  相似文献   
42.
旅游产业集群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针对山地型地区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空间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等问题,以陕西秦岭为例,从空间结构、产业链、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创新能力等四方面进行集群构建,提出了陕西秦岭旅游产业链培育模型和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关系网络模型.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拓展了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同时对指导我国山地型地区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3.
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生态效率关系,描述区域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和占用状况,揭示导致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奠定基础.通过对陕西秦岭南麓区域发展与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区域内2005—2014年城市发展指数CDI和生态足迹EF的测算,分析陕南三市CDI、EF和生态效率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相互影响关系.研究表明:陕南三市CDI和人均EF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05—2014年,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CDI分别增长34.99%、42.91%、33.39%;人均EF分别增长66.59%、73.59%、67.04%.结果显示,陕南三市生态效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环境效率年际变化波动较大.资源效率是导致陕南三市生态效率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化石能源消耗和建设用地占用不断增长是导致资源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陕西秦岭南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但资源的高消耗和占用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生态旅游等成为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44.
介绍了正常海相硅质细碎屑沉积物有机碳与硫化物硫比值(C/S)的含义。以秦岭镇旬盆地南羊山组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C/S值为例,讨论了还原环境中活性铁的不足对沉积物C/S值的影响,以及有深部成矿物质参与的沉积物具后期发生流化物化沉积物特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5.
以洛南-栾川断裂、商丹板块缝合带和勉略板块缝合带为界,从北到南将研究区依次划分为: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岩浆区(简称SC岩区)、北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NQ岩区)、南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SQ岩区)、西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WQ岩区)。依据各构造岩浆区内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化学成分及出露面积,估算了各构造岩浆区及整个研究区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岩浆区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由南向北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变化规律.从早到晚.从西向东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岩浆朝着富硅、富碱方向演化,逐渐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中秦岭地区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对象,针对研究区的情况,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地貌类型、岩性、土壤侵蚀强度、活动断裂距、地震动参数、地下水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9个评价因子,建立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的数据库。运用单因子概率比率模型对各因子和滑坡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价,揭示了该区滑坡灾害类型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明确了中秦岭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极高易发、高易发三大聚集地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47.
Trees in the subalpine environment, a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area being the first to reflect climate changes, are most likely to show strong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growth responses of subalpine fir (Abies fargesii)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investigate range shift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the subalpine region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Standard correlation functional analysis showed different growth responses of fir trees to climatic variabl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aspects. In the north aspect, radial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s in early spring (February–April) and summer (July) of the current year, while radial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s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of the previous year and early spring (February–April) of the current year in the south aspect. Analysis of ag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displayed a decrease in number of mature fir trees and an increase in number of sapling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both aspects. Fir saplings/seedlings only occur in the treeline environment, and this fir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at at lower elevations. Thus, fir trees show different radial growth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aspects, and age-class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imply an upward shift in range in the subalpine region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48.
尾矿库对其周边居民的环境影响目前已受到较大关注,如何对尾矿库环境防护距离进行确定是目前尾矿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基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溃坝环境防护距离的基本原理,选取扬尘影响、溃坝事故影响这两种主要影响,计算对比出了秦岭山区尾矿库的环境防护距离.通过与以前使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规定的防护距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以前使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规定的环境防护距离明显过小,不能满足保证尾矿库周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要求;2尾矿库溃坝事故影响为尾矿库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49.
运用InVEST模型,研究秦岭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以期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与秦岭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秦岭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主要分布于中、西部,耕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人类对秦岭干扰程度在2000年后开始增加,土地利用变幅超过总面积的2%。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秦岭的平均生境质量(范围0—?1)分别为0.7592、0.7594、0.7586、0.7585、0.7617,均处于“较高”等级。空间分布上,秦岭生境质量中、西部等级高,而东、南部等级低。在像元尺度上,秦岭生境质量较为稳定,显著变化的区域面积仅为2.74%。显著升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略阳、勉县等区县,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洛南、商州等区县。秦岭的生境质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1世纪后,秦岭高质量生境集聚区域面积扩张,低质量的生境集聚区域面积降低。土地利用程度是影响秦岭生境质量最大的驱动因子,与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影响范围分布于全域。秦岭生境质量的降低源于人类活动引起生境威胁源——建设用地与耕地的扩张,而生境质量的升高可能源于...  相似文献   
50.
针对不同的环境评价方法在特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其他领域却又存在一定局限性的状况。本文选取了目前常用的四种环境评价方法:主分量分析法、物元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聚类评价法,对各自评价机理进行了介绍,然后以小秦岭金矿区为例,将其应用于地质评价领域,根据得到的结果从四个方面对评价方法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了这四种方法在地质评价领域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