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52篇
综合类   709篇
基础理论   15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83篇
社会与环境   182篇
灾害及防治   8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采用RAINS ASIA模型研究了"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实施脱硫措施前后硫沉降超临界负荷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0%保证率下,长三角地区硫沉降的临界负荷(以S计,下同)总值为78.38万t/a;2005年该地区硫沉降的超临界负荷总值为27.98万t/a,有45.6%区域面积的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如果不实施脱硫措施,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硫沉降超临界负荷的情景将急剧恶化,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值将增长18.4%,超临界负荷的区域面积将增加到48.7%;"十一五"脱硫计划如期实施后,2010年长三角地区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值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7.4%,但仍有39.1%的区域面积超过临界负荷,须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控制硫沉降量.  相似文献   
42.
嘉陵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着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地方病和水质污染问题等环境问题。文章将重点阐述这些环境的性质、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危害,并据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异特点划分出四个环境问题综合区。最后提出了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3.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4.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变迁、分化及其综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Kuhn范式理论,将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成果显化、梳理为4种主要研究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以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为着眼点,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基于限制因子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基于多因素综合、基于参照区、基于生态足迹的3种研究范式,均是以前者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方向分化而成;范式分化的原因在于时空条件的变化所引致的亟需解释、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基于限制因子、基于生态足迹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全球及国家等大尺度土地承载力问题,且发展较为成熟,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基于多因素综合及基于参照区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市县等中小尺度,但其研究较为薄弱,所得的承载力分值、承载力相对值对区域土地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当前,市县等中小尺度土地承载力研究亟需加强,其指导实践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亟待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5.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6.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2012—2019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结合地理探测器对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山西省碳排放量居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次之,安徽省碳排放量位居第三,后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碳排放最低;②2012—2019年在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聚集程度逐年减弱,高高聚集面积从210742.9 km2减少到153999.3 km2,低低聚集面积由148249.2 km2减少到103804.0 km2;③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得到:对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子解释力较大的为经济要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生产总值;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因子解释力较高的双因子交互多为经济要素.研究显示,中部地区各个省份碳排放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本研究为中部地区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7.
株洲市工业区大气中SO2转化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省株洲市工业区的下风向布点,同时测定大气中SO2的浓度、TSP和<0.25μm细粒子中SO2-4的浓度.结果表明,大气中SO2浓度随着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迅速下降,和SO2相比,颗粒物中SO2-4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程度要慢得多.同步测定的SO2浓度和细粒子SO2-4浓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风向、风速和新产生的细粒子中的SO2-4浓度及大气中SO2的浓度计算了株洲教育学院处SO2的转化速率,春季湿度大,SO2转化速率也大,为4.8%/h,秋季湿度小,SO2的转化速率变低,为1.5%/h.春季中路铺SO2转化速率为3.1%/h.  相似文献   
48.
永梅会矿集区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有望成为华南又一个以Cu为主的矿业基地。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力争使矿产储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地质科学研究从战略与战术上紧密配合。在新一轮矿产资源调查中,拓宽找矿思路,明确找矿主攻目标。为此,提出四点建议:1.大胆探索找寻第二个紫金山式浅成低温热液型Cu、An矿床;2.拓展视域找寻浅埋、品位均一的斑岩型Cu(Au、Mo)矿床;3.找寻层位稳定的层控型复成因Cu多金属矿床;4.找寻其他新的矿床类型,诸如钱成高温型Sn、Cu矿床;与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岩盆地内层位性复成因矿床和火山岩盆地边缘或剥蚀残留火山岩盆地之下的基底地层内矿床。  相似文献   
49.
陕甘宁地块上广泛分布的黄土地层的破坏是黄河水患的主要原因,黄土地层有一定的抗侵蚀能力,但当被开垦时,其抗侵蚀能力会大幅降低,在陕甘宁黄土地层分布区减少,以至最终基本停止农耕而瞠步代之以林草,确系治黄的根本方略,陕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泥沙最主要的来源地,但区内黄土地层受侵蚀的状况却具有分带性,北东和北西两组基底断裂构造对其有重要影响,并对毛乌素沙漠的位置以及无定河环形构造的活动状况有一定控制作用,这些都是在陕北开展山川秀美工程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由此得到启迪;在开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减灾工作中,必须首先认识环境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50.
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域具有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特征,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尽管目前怒江流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但是长期闭塞、贫困和工业基础薄弱使流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怒江流域的发展要把握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一战略机遇,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引进外界资本与技术,打造水能资源经济,培育生态服务产业,同时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的培育改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