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2篇 |
免费 | 891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2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1481篇 |
综合类 | 2532篇 |
基础理论 | 893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172篇 |
评价与监测 | 199篇 |
社会与环境 | 985篇 |
灾害及防治 | 1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0篇 |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128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58篇 |
2017年 | 256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200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382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255篇 |
2008年 | 264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47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14篇 |
1977年 | 10篇 |
1975年 | 11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南京市农用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市农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顺序提取的方法对Cu、Zn、Pb、Cd做化学形态分析,了解不同元素各形态下空间赋存的含量与占比。结果表明,在农用地土壤中,上述4种金属元素所赋存的化学形态活泼性顺序为CdPbCuZn,其中Cd主要为醋酸提取态,Pb主要为可还原态,各占总量的40%以上,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危害性;Cu与Zn主要为残渣态,占总量的60%左右,生物可利用性较低。由因子分析法可知,土壤p H值越大,Zn与Cd就越趋于向稳定的化学形态转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Cu与Pb的络合能力就越强,可以降低其环境危害性。 相似文献
42.
43.
针对环境卫星 CCD 影像,结合影像质量评价、专题制图、土地利用/覆被解译以及常用植被指数构建,以青海湖区域为例,与Landsat TM影像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在与TM影像质量评价参数比较中,TM影像较优,而环境卫星影像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对地物判译中,环境卫星影像色彩稍暗淡,但对大多数地物解译判读的边界更清晰;环境卫星覆盖度大,区域制图的优势非常明显;生态监测定量遥感常用的植被指数比较中两种数据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44.
土地督察对土地违法的遏制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当年发生土地违法案件数和当年发生土地违法涉案面积作为主要表征指标,收集了2002-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土地督察对土地违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论文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通过相关检验,最后选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土地督察的违法遏制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①土地督察的确对减少土地违法有显著影响,土地例行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可能减少土地违法案件92件,可能使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减少约2.18%;②若对某省份实施了专项督察,则可能减少土地违法案件7件,可能使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减少31.11%;③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可能使2007-2009年的土地违法案件分别少发生84件、3 473件和12 500件,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分别少发生2 314.13 hm2、1 919.75 hm2和3 046.57 hm2。 相似文献
45.
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人口剧增,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大,在过去100年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森林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大大减少,砍伐后作农业用地,降低了植被生产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增强了腐殖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加,有机碳贮量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使大量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另一个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这一过程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从而减缓大气CO2体积分数的上升。 相似文献
46.
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伴随着土地政策的改革而出现。目前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这项工作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评价目的等方面对土地一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并对完善土地一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7.
48.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变迁、分化及其综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Kuhn范式理论,将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成果显化、梳理为4种主要研究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以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为着眼点,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基于限制因子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基于多因素综合、基于参照区、基于生态足迹的3种研究范式,均是以前者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方向分化而成;范式分化的原因在于时空条件的变化所引致的亟需解释、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基于限制因子、基于生态足迹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全球及国家等大尺度土地承载力问题,且发展较为成熟,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基于多因素综合及基于参照区的两种研究范式适用于市县等中小尺度,但其研究较为薄弱,所得的承载力分值、承载力相对值对区域土地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当前,市县等中小尺度土地承载力研究亟需加强,其指导实践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亟待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9.
50.
Axel Strauß Katrin Y. Solmsdorff Roger Pech Jens Jacob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2008,62(10):1551-1558
Predators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micro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ur of prey. In a large-scale replicated field experiment
in East Gippsland, Australia,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reduced alien red fox (Vulpes vulpes) and alien wild dog (Canis lupus familiaris) abundance (treatment) on native bush rat (Rattus fuscipes) behaviour. Bush rats are exposed to two main guilds of predators, namely mammalian carnivores and birds of prey. Tracking
rat movements using the spool-and-line technique revealed that, in treatment sites, rats used ground cover, which provides
shelter from predators, less often than at unmanipulated fox and wild dog abundance (non-treatment sites). In treatment sites,
rats more frequently moved on logs where they would have been exposed to hunting foxes and dogs than in non-treatment sites.
Furthermore, in treatments, rat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understorey but not in non-treatments. Hence, bush rats adapted their
behaviour to removal of alien terrestrial predators. Giving-up densities (GUDs) indicated no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marginal
feeding rate of bush rats. Interestingly, GUDs were higher in open patches than in sheltered patches, suggesting higher perceived
predation risk of bush rats during foraging at low versus high cover. The lack of treatment effects on GUDs but the clear
response of bush rats to cover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impact of predators other than foxes and wild dog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