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2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337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951篇
综合类   1414篇
基础理论   37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501篇
灾害及防治   8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应用分层抽样统计方法,调查研究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Cu、Zn、Pb、Cd、Ni、As、Cr、Hg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并分别求算出各元素背景值95%的置信区间。经方差分析,各成土母质间几种元素背景值都有不同程度差异。探讨了该区域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与世界土壤、地壳丰度和国内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差异,为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齐鑫  陈利顶  李琪  马岩  张心昱 《生态环境》2007,16(2):564-568
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同时会影响到养分流失的危险性和区域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分析,按照不同时期对官厅水库上游延庆盆地内的玉米地、蔬菜地、果园、其他经济类用地的土壤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农业用地影响下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和土壤垂直剖面变化。结果发现:(1)0~40cm是玉米地养分活跃层;蔬菜地的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变化最剧烈;果园整个剖面上养分变化均较剧烈;其它经济用地在25~40cm土层养分变化较大;(2)果园和蔬菜地是研究区内养分活动最活跃的土地利用方式,蔬菜地的表层养分流失风险性最高,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很高的潜在影响;果园在整个剖面上养分变化较大,其发生养分的淋溶流失的风险性最高;玉米和其他经济用地养分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建议,传统农业区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时,尤其是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改为蔬菜地和果园时,必须加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研究,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面源磷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分析和小区试验,研究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组合及其控制面源磷污染的效果.调查表明,浙江省农田系统中源、汇配置的景观类型主要有:蔬菜地 - 稻田系统、蔬菜地 - 茭白田系统、桑园地 -稻田系统、旱地 - 稻田系统、高施肥稻田 - 低施肥稻田系统、农地(稻田、旱地) - 多塘系统、农地(稻田、旱地) - 植草水道(泥质排水沟)等.不同利用方式农田排水中磷含量有较大的差异,总磷平均含量为桑园>蔬菜地>稻田、小麦田、油菜田>休闲地>茭白田.小区试验表明,利用蔬菜地(旱地) - 稻田 - 茭白系统、蔬菜 - 稻田系统、桑园 - 稻田系统和蔬菜地 - (多)水塘系统可明显降低磷流失.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4.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Cd胁迫下As污染物对水稻(Oryze sativa L.)、大豆(Glycine mdx L .)生长发育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As-Cd污染土壤采用不同改性剂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元素As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株高降低了10.3锄、产量下降了9.8%,而大豆株高、产量分别增加了6 cm、36.9%,在实验设计污染物浓度范围内,As对大豆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As-Cd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的株高、产量分别下降了2.3 cm、1.75%,而大豆株高、产量下降了12 cm、5.6%,As-Cd污染处理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As-Cd处理比单元素As处理其水稻籽实、茎叶、根中As含量分别多4.2倍、1.14倍、1.7倍,As-Cd处理比单元素As处理大豆籽实、茎叶、根中As含量分别多4.63倍、2.82倍、1.85倍,Cd元素的存在对水稻、大豆吸收As具有协同作用;采用腐殖酸4%、pH4处理改性措施使土壤中有效态As含量降低,降低了As对农作物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5.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在酸性土上的农用价值与利用原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促使人们对其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重视。文章针对红壤地区土壤普遍缺乏营养元素的问题,通过分析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探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在酸性土壤上的农用价值与利用原理。结果表明,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富含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而红壤地区土壤又普遍缺乏这些元素;它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能,在酸性土壤中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因而具极高的农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上适量施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供肥性能和持水能力,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从而达到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资源与资源利用者共存系统的数学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种群营养动力学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及其利用者的共存系统。结论表明,如果人类过度利用资源,则此共存系统将要崩溃。  相似文献   
87.
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长江上游直门达水文站1963~2001年径流量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近40年来长江上游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其中以秋季径流量减少最为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夏季降水量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和蒸发增大引起的气候干旱化趋势是造成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径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减少与秋季径流量的减少关系密切,而秋季径流量的减少最终影响到了年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88.
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调控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拥有以保护丹顶鹤和麋鹿为特色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强烈的人类活动贯穿于海岸湿地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湿地围垦、资源酷取滥采以及环境污染等,使得该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通过对其资源环境特征、人口经济发展压力、湿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压力以及水资源污染压力的分析,进而利用生态调控设计相应的政策措施响应方案,包括生态规划与设计---科学的生态功能区划,调整若干原缓冲区中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为核心区;生态工程---生境更新与调整,建立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芦苇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等生态示范区;生态系统管理与能力建设---社区共管,与周围社区居民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9.
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污染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的趋势,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出了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污染化学研究领域.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从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根际化学行为、土壤重金属的植物吸收与解毒机制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存在形态、迁移转化、累积及生物学效应和控制规律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植物污染化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Land managers decide how to allocate resources among multiple threats that can be addressed through multiple possible actions. Additionally, these actions vary in feasi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cost. We sought to provide a way to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address multiple threats when multiple management options are available, including mutually exclusive options. Formulating the decision as a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our framework takes as inputs the expected impact and cost of each threat for each action (including do nothing) and for each overall budget identifies the optimal action to take for each threat. We compared the optimal solution to an easy to calculate greedy algorithm approximation and a variety of plausible ranking schemes. We applied the framework to management of multiple introduced plant species in Australian alpine areas. We developed a model of invasion to predict the expected impact in 50 years for each species-action combination that accounted for each species’ current invasion state (absent, localized, widespread); arrival probability; spread rate; impact, if present, of each species;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each species-action combination. We found that the recommended action for a threat changed with budget; there was no single optimal management action for each species; and considering more than one candidate action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management plan's overall efficiency.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solution ranked by marginal cost-effectiveness) performed well when the budget matched the cost of the prioritized actions, indicating that this approach would be effective if the budget was set as part of the prioritization process. The ranking schemes varied in performance, and achieving a close to optimal solution was not guaranteed.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ed a threat's expected impact and, to a lesser extent,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ameters, emphasizing the need to focus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efforts on their qua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