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8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01.
Amenity migration to attractive and accessible non-metropolitan areas change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with consequences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trajectories. Lifestyler oriented rural landholders are often cast as a problem for land management and extension. Managers and some researchers see them as a cause of landscape and social fragmentation and report difficulties in engaging such landowners o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ontrast, limited existing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ifestylers do join and form networks of personal and other contacts for advice and support in land management. We contribute to this research with a survey of rural landholders in sou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NSW). We explicitly compare the sources of advice for land management for lifestylers with those of farmers. We focus on the types of sources available to rural landholders in Australian regions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to these two landholder groups. We find that lifestylers and farmers are different in their sources of advice but that both prefer personal sources rather than sources such as agencies. We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s for engagement with lifestyle oriented rural landowners and for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change.  相似文献   
302.
城市污水处理中典型重金属离子去除与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典型重金属离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与迁移规律,以某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流程为对象,进行了各处理单元出水和沉泥的定期采样,分析了水相和泥相中6种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受重金属离子污染不严重,且二级处理工艺能很好地去除水中的Cu、Hg和As,去除率分别为77.1%、85.8%和97.0%,而对Mn、Zn和Cr的去除率相对偏低,分别为40.0%、33.3%和30.8%.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多数金属离子有逐渐从水相迁移到泥相的趋势.通过离心分离法对水中的金属离子按溶解态和颗粒态进行了分类,发现各种金属离子在生物处理单元中有从溶解态转化为颗粒态的趋势,但在二沉池中某些金属离子又有从颗粒态转化为溶解态的现象.污水处理厂出水中Cu、Hg、As主要以颗粒态为主,而Mn、Zn、Cr主要以溶解态为主.颗粒态金属的溶出可能是这3种金属离子去除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3.
燃煤电厂氟污染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一个包含干湿两种除尘系统的高氟煤源的电厂为例,研究了电厂的氟迁移转化规律和氟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电厂氟污染的对策。研究表明:湿法除尘系统的氟污染物主要是渣氟、水氟,而干法除尘系统主要是渣氟和气氟;小麦氟含量与大气中氟显著相关;灰场附近的地表水受到灰水的氟污染,部分潜水井受到了灰场渗水的污染,部分灰场土壤受到大气氟污染。  相似文献   
304.
放射性核素以水为载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时,吸附和解吸作用不容忽视吸附和解吸是一非平衡过程.非平衡状态下吸附和解吸达到平衡的快慢程度可以用平衡速率参数a来表征本文首次定量分析了非平衡吸附对核素迁移的影响,提出基于室内分配系数实验求取a值的方法,并将室内实验得出的a值同原位核素迁移试验拟合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求出的a值可作为非平衡吸附核素迁移数学模型的主要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305.
电动力学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特征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土壤中菲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揭示了利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修复菲污染土壤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动力学过程能够使土壤中的菲一定程度地向场强较大的电极区迁移,其迁移程度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大,但与非均匀电场的施加方式无关.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菲的迁移主要是以介电迁移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306.
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废水 ,在试验室内进行了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和动态土柱试验 ,对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 ,提出了描述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包气带对COD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 ,可用亨利吸附模式s =Kdc +s0 表示 ,吸附系数Kd=0 .0 6 93;包气带对COD的降解曲线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 =c0 e-k1 t,降解系数k1=0 .0 4 99d-1;弥散试验测得弥散系数D =0 .0 0 2 4 2m2 /d。COD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弥散、吸附、降解等多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7.
以西南某极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获取处置场地质特征参数,结合PHREEQC软件和地下水数值模拟系统(GMS)预测U(Ⅵ)在处置场环境中的化学种态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U(Ⅵ)在处置场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 d,吸附分配系数为358 mL/g;U(Ⅵ)在处置场地下水环境中主要以UO2(CO322-和UO2(CO334-形式存在;处置场关闭后安全运行30 a,处置场中心U(Ⅵ)质量浓度下降4.20%,外围50 m与下游河流边界处U(Ⅵ)质量浓度分别为初始给定值的3.40%和1.32%;在12 a时有0.10%的U(Ⅵ)到达河边。  相似文献   
308.
在煤炭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褐煤原煤及其气化产物中的铅和砷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铅和砷的质量平衡计算,并分析了其析出的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铅在原煤中以残渣态23.07%、碳酸盐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3.96%、硫化物结合态22.96%存在,而砷则以残渣态47.73%、有机结合态7.95%、硫化物结合态40.90%存在.在气化过程中63.65%的铅和56.23%的砷残存在地下煤灰中,1.15%的Pb和6.62%的As转化到煤气冷凝水中,35.20%的Pb和37.15%的As转化到煤气中.  相似文献   
309.
以低浓度的稳定铅同位素为示踪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通过盆栽实验,考察了在不同的pH值环境和不同铅源引入方式下,茶树植株对铅的吸收情况以及铅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植株对大气铅源污染的反应比土壤铅源污染灵敏;大气铅源污染有往顶端(芽)迁移的趋势,而土壤铅源污染则主要聚集在根部;低pH条件增强植株对铅的吸收且能促使植株体内的铅的往高处迁移.本实验方法危害小,更接近植株承受低浓度污染的实际情况,能区分实验引入铅源和环境引入铅源.  相似文献   
310.
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中含有重金属和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实验选用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褐土为供试样品,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对重金属Cu、Cd、Pb和Zn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DOM对土壤中Cd、Zn的垂直迁移起着促进作用,而对Cu、Pb迁移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垃圾淋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