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67篇
综合类   353篇
基础理论   271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53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We present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peer reviewed scientific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human health, animal welfare,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modification.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nsgenic material include concerns over resistance and non-target effects of crops expressing Bt toxins, consequences of herbicide us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plants, and transfer of gene expression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roug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These risks are not connected to the technique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as such, but would be present for any conventionally produced crops with the same heritable traits. In contrast, other risks a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method used in gene manipulation. These come about because of the unstable nature of the transgene and vectors used to insert it, and because of unpredicta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ransgene and the host genome. The debate over the rele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s not merely a scientific one; it encompasses economics, law, ethics, and policy. Any discussion on these levels does, however, need to be informed by sound science. We hope that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s provided here will provide a useful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debate.  相似文献   
462.
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氮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44  
张荣社  周琪  张建  史云鹏 《环境科学》2003,24(1):113-116
对潜流构造湿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水的脱氮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证明潜流湿地氮去除效率和水力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芦苇床的脱氮效果明显好于茭草床和空白床,名义水力停留时间大于5d时,芦苇、茭草潜流湿地脱氮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氮的去除满足一级推流反应动力学关系,空白床、芦苇床和茭草床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分别为0.14、0.26和0.20d-.微生物的反硝化是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总氮量仅占入水量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46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分析了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存在天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水资源及环境条件恶化、湿地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等主要问题,阐释了湿地农业发展转型的必要性,提出实现湿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其增长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转型,生产方式向依靠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转型,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农产品向多品种、高品质转型,发展方式向多次产业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464.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点源污染负荷在水环境污染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而农业生产活动又是最大的非点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控制非点源污染要比控制点源污染困难得多.扼要介绍了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讨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并针对目前农业非点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65.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8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历年≥0℃、≥10℃积温和<0℃负积温,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466.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近于其饱和容量,发展节水灌溉,充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保障和发展干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67.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极值变化空间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以109个气象站1971~1998年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及暴雨等方面降水极值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平均每年发生侵蚀性降水的日数在3.5~17.6d之间,暴雨日数在0~2.6d之间;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及暴雨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但暴雨量以及侵蚀性降水量等降水极值指标增加趋势更明显,反映出多数地区降水强度增加、降水侵蚀的潜在能力增强的特征;局部地区的降水极值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68.
保水剂性能及其农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水剂能够吸收其自身体积和重量数倍的水分从而增加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在节水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保水剂的种类、性能、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保水剂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鉴于保水剂使用不当对土壤环境曾造成危害,因此本文提出在保水剂的应用环节中,在注重其保水性能的同时,还应借鉴化学品环境安全评价的方法,系统评估保水剂的使用对土壤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避免盲目投入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影响,填补保水剂对环境影响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469.
生物炭技术缓解我国温室效应潜力初步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姜志翔  郑浩  李锋民  王震宇 《环境科学》2013,34(6):2486-2492
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在实现了将植物吸收的大气CO2封存在土壤中的同时,还将产生多重农业生产效应.在调查我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可利用潜力的基础上,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对热解生物炭技术在缓解温室效应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可供生物炭生产的农林生物质资源总量为6.04×108t;温室效应净潜力(以CO2e计,CO2e为CO2当量)为5.32×108t,相当于每t原料可封存0.88 t.在整个温室效应潜力中,贡献最大的是大气CO2以生物炭形式在土壤中的封存,约为73.94%,其次是副产物可更新能源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潜力,占总潜力的23.85%.由此可见,以农林废弃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的技术对于缓解我国严峻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70.
史林林  房鑫  杨栋森  郭松  郑军  马嫣  马鑫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4133-4144
氨是大气中广泛存在的碱性气体,已有的研究表明,氨能够参与包括硫酸/水体系的三元成核过程,进而促进新粒子的形成;同时,氨也是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大气中氨的污染情况,实现对大气中氨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观测,对于研究大气中氨的时空分布及来源解析,进而加深对气溶胶生成机理及气溶胶在大气辐射平衡与气候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一台自主搭建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PTR-MS),以丙酮作为反应试剂,由电晕放电离子源产生质子化的丙酮反应试剂离子((C3H6O)nH+)(n=1,2),与大气中的气态氨及其他碱性气体发生质子转移反应后进行质谱检测.丙酮(C3H6O)相较于水(H2O)和乙醇(C2H5OH),具有更高的质子亲和力(PA=194.1 kcal·mol-1),对PA较高的碱基化合物的选择性更好,可减少其他物质对四极杆质谱检测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2017年11月9日—2018年1月10日和2018年11月12日—2019年1月2日华北地区气溶胶生成机理综合研究联合外场观测期间,将PTR-MS部署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气象局观测场内,对大气中的氨气进行实时在线观测.结果表明,两次观测的气态氨平均值分别为(5.89±5.27)ppbv和(2.65±2.41)ppbv,均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即上午6:00—7:00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下午大约15:00浓度达到最低值,随后上升.结合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对当地近地面大气中氨气进行初步的来源分析,发现当地大气中氨气的来源主要是周边农村在冬季大量使用生物质燃料燃烧取暖造成的生活排放和当地交通源排放.两次冬季观测中当地农村取暖等生活排放分别占到66.0%和55.0%;交通排放在两次观测中分别占到27.0%和36.8%;农田土壤释放、畜牧养殖排放和工业排放等其他来源占比较低,分别是6.2%和7.5%;外部传输来源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分别是0.8%和0.7%.2018年的冬季观测相较于2017年,氨气浓度总体出现下降,主要来源还是以当地农村冬季生活和取暖燃烧排放为主,但通过相关政策管控,这一污染来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