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540篇
安全科学   207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969篇
基础理论   96篇
污染及防治   265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61.
江苏省环境负荷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能源自给率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调节能力较弱及节能环保压力.利用环境负荷控制方程,以能源消耗量作为表征参数,对江苏省2000─2005年的环境负荷现状进行计算,并对其进行分析.对2010,2015和2020年的环境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在GDP年递增率达10%的高速发展条件下,若万元GDP能源消耗年降低率仍维持在2000─2004年的3.23%的水平而不加以控制,则2010年总能源消耗量将达到2.30×108 t,并以8.38%的年增长率递增.为使江苏省能源消耗的水平基本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必须使万元GDP能源消耗年降低率接近、等于甚至大于9.09%.从能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方面给出强化节能降耗的相关建议,以控制江苏省环境负荷,从而减轻能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相似文献   
962.
生物流化床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腐殖酸的吸附机理作了论述。在Monod方程基础上,结合生物量、世代时间及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条件下腐殖酸(HA)的降解动力学模式ss0=11+a1s0+a2θ。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动力学模式中的待定参数a1、a2进行了优化估计,得出a1=0.0171,a2=0.079。以实验数据对该动力学模式加以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63.
陈敏  吴静  陆正禹  吴伟伟 《环境科学》2004,25(6):127-131
研究了内循环厌氧膨胀床反应器(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expanded bed reactor, ICAEB reactor)的颗粒污泥特性.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在平均COD容积负荷28.2kg/(m3·d)下稳定运行时,平均COD去除率为89.0%,内循环比约12.5.反应器中培养出普通颗粒污泥和悬浮颗粒污泥.位于反应器第2反应区液面的悬浮颗粒污泥层具有动态稳定性,相对稳定的运行条件可降低其对反应器的不利影响,必要时也可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964.
up-BAF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原理,研究了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up—BAF)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对COD、NH3-N的去除率随填料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最下层50cm厚滤料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最好,该工艺脱氮效果不理想,TN去除率只有30%左右。当水力负荷在2.39m/h以下时,水力负荷对COD、NH3-N去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5.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扩展流好气滤池反冲洗方式进行选择。结果表明 ,脉冲反冲洗方式以其高效、低耗的特点明显优于气水连续反冲洗方式 ,并遵循好气滤池反冲洗的要求。扩展流好气滤池脉冲反冲洗的最佳运行参数确定为 :气冲强度 8~ 10 L/( s·m2 ) ;水冲强度 2~ 4L/( s·m2 ) ;反冲时间 5 min。  相似文献   
966.
沿江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土整治关注的焦点,江苏省沿江开发过程中高密度和高强度的产业集聚将对长江江苏段水环境带来压力。根据江苏省沿江各地市社会经济和调查的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沿江大开发背景下长江江苏段的水环境污染负荷及治理现状并预测了未来演变趋势,结果显示:2002年长江江苏段污染负荷的废水总量为210 997.80×10\+4 t,COD\-\{Cr\}总量为380 817.20 t,NH\-3 N总量为28 391.36 t;预测2010年将分别达到395 977.10×10\+4 t、598 197.80 t和42 381.56 t,较2002年分别增长87.7 %、57.1 %和49.3 %。污染源治理方面工业污水90%以上已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而生活污水处理无论在污水处理厂数量还是处理深度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使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和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得到保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削减污染负荷、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高沿江主要支流的治理力度等多项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67.
针对粉末状凹凸棒土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固液分离的问题,采用铁酸钴对有机改性后的凹凸棒土(OAT)进行磁性负载,制备凹凸棒土基铁酸钴磁性复合材料(MOAT),探究它对水溶液中Cu(Ⅱ)和氯酚的双组分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凹凸棒土原土相比,MOAT对氯酚的吸附量明显提高,且在外加磁场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实现固液分离。单组分溶液体系中,MOAT的吸附速率很快,对Cu(Ⅱ)和氯酚的吸附分别在150 min和4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在pH值=5的双组分溶液体系中,Cu(Ⅱ)的存在对MOAT吸附氯酚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而氯酚对Cu(Ⅱ)的吸附量则影响很小,MOAT优先吸附Cu(Ⅱ)。无机盐离子的存在会促进MOAT对两种物质的吸附性能,增加吸附量。  相似文献   
968.
为合理确定液化烃罐区周边建筑物的抗爆设防荷载,有效进行抗爆设计和防护,建立1套系统的抗爆设防荷载定量评估方法。以某液化烃罐区建筑物为例,计算172个爆炸场景,获得4组累积爆炸频率曲线,基于风险控制标准确定抗爆设防荷载。结果表明:爆炸场景发生频率应包括初始泄漏频率、气象概率、泄漏方向概率和延迟爆炸概率;获得的爆炸超压-累积频率曲线是确定抗爆设防荷载的基础,在爆炸超压较低时,与爆炸源中心距离不同的4面墙体的超压累积频率曲线极为接近;随着爆炸超压的继续增大,累积发生频率的差异逐渐明显;液化烃罐区建筑物的抗爆设防荷载应同时满足2个准则,即万年1次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和风险可接受范围内爆炸超压最大化准则;根据该准则确定的液化烃罐区附近建筑物东墙的爆炸冲击波峰值入射超压为44.6 kPa,正压作用时间为89.3 ms。  相似文献   
969.
针对旋转填料床除尘效率低和运行能耗高的问题,通过改变上旋转填料环填料(上填料)和下旋转填料环填料(下填料)的孔隙率,增加填料环直径形成填料床壁面外突实现设备优化,研究超重力因子和气速对气流剪切错流旋转填料床(GSC-RPB)和新型气流剪切错流旋转填料床(NGSC-RPB)的影响,并提出应用品质因子评判填料床综合性能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前后旋转填料床的除尘效率和气相压力随着气速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加而增加;NGSC-RPB的除尘效率较GSC-RPB有显著提高,NGSC-RPB的气相压降则略有降低;在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浓度标准即5 mg/m3的前提下,通过对品质因子的分析可知,NGSC-RPB的综合性能有所提高,在气速为1.3 m/s,超重力因子为90~120时NGSC-RPB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70.
Objectives: The detection response task (DRT) is a method for measuring attentional effects of secondary tasks on a driver's cognitive load by measuring response times and hit rates to different types of stimuli as indirect indicators of increased cognitive load. ISO 1748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6) only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the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the visual and tactile versions (use of visual and tactile stimuli) of the DRT metho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tudy with the goal of find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auditory stimulu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auditory version of the DRT method.

Method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 in which responses to 7 different auditory DRT stimuli—varying in frequency—were compared while inducing users' cognitive load with a modified n-back task.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surrogate driving environment and in a within-subject design. Response times, hit rates, and secondary task performances were observed as indicators of increased cognitive load.

Results: Significantly shorter response times were found for the white noise signal compared to single-frequency signals. However,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imes, for trials without and with a cognitive task, were found for 4- and 8-kHz single-frequency signal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hit rates and secondary task performa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timuli.

Conclusions: Consist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imes for all tested stimuli prove that the auditory DRT variant is also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cognitive load. The mean increase in response times of more than 25% for 4- and 8-kHz signals for trials with a cognitive task compared to trials without one indicates that one of these signals could be used as a potential auditory stimulus for the auditory DRT vari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