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60篇 |
免费 | 1285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0篇 |
废物处理 | 194篇 |
环保管理 | 296篇 |
综合类 | 2002篇 |
基础理论 | 448篇 |
污染及防治 | 787篇 |
评价与监测 | 80篇 |
社会与环境 | 58篇 |
灾害及防治 | 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231篇 |
2012年 | 218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43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812.
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传统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进行改进,开发了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研究,考察了反应器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填料投加率为35%、进水COD为200~800mg/L、HRT为6h、有机负荷为0.8~3.2kg/(m.3d)的条件下,系统COD的去除率在89%以上;同时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能力,在DO为2.0mg/L、C/N为25、HRT为6h的条件下,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8%和93%。另外,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前者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13.
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铁龙拦泥坝至凉桥河段水体中溶解态的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应用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发现,水体中非致癌物通过饮水途径所导致平均个人年风险排列顺序是Cu〉Pb〉Zn,最大值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2.14×10-7 a-1和4.13×10-7 a-1,小于国际防辐射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平均个人年风险5.0×10-5a-1。致癌物Cd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3.52×10-4 a-1和4.53×10-4 a-1,大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同时也大于非致癌物3~4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对枯水期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分析,发现凉桥槽对坑支流受水体pH的影响,导致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浓度最高。根据Long和Macdonald利用生物效应数据库法建立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发现除冷水泾外,其他采样点的平均效应中值指数(mERMQ)值都大于1.5,可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当地底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14.
以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规模生物强化除磷A2/O活性污泥工艺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对系统COD去除和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对活性污泥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30.9±0.8)℃降低到(9.1±0.6)℃时,A2/O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显著下降,系统对TN和TP的污泥去除负荷明显下降.通过污泥反硝化除磷活性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最大厌氧释磷速率、最大好氧吸磷速率和最大缺氧吸磷速率都降低.活性污泥中反硝化除磷菌(DPB)占聚磷菌(PAOs)总量的比例随温度降低稍有下降,但平均值仍维持在47.5%左右.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系统中活性污泥聚磷菌厌氧释磷反应活化能Ea1为148.0 kJ·mol-1,聚磷菌好氧吸磷反应活化能Ea2为228.8 kJ·mol-1,发生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的吸磷反应活化能Ea3为315.8 kJ·mol-1.对不同温度下污泥絮体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系统中活性污泥絮体颗粒平均粒径减小,不利于污泥絮体内部反硝化除磷缺氧微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815.
比较了多孔聚合物载体 (HP)与颗粒活性炭载体 (GAC)厌氧流化床处理合成废水与造纸废水时的性能 .研究表明 ,HP载体反应器处理合成废水时 ,进料COD容积负荷最大 65.6kg/(m3·d)时 ,COD去除率为 84% ,沼气容积产气率为 16.5m3/(m3·d) ;GAC载体反应器最大进料COD负荷 63.26kg/(m3·d)时 ,COD去除率为74.2% ,沼气容积产气率为 14.5m3/(m3·d) .HP载体处理造纸废水 ,反应器进料COD容积负荷为 14.5~36.15kg/(m3·d)时 ,COD去除率为 64.7%~54.5% ,沼气产气率为 1.89~2.7m3/(m3·d) ;GAC载体进料COD容积负荷为 9.16~19.06kg/(m3·d)时 ,COD去除率为 61.0 %~52.1% ,沼气产气率为 0.73~2.01m3/(m3·d) .微生物固定化效果、废水处理效率及综合经济性HP载体反应器明显优于GAC载体反应器 . 相似文献
816.
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对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实验。探讨了臭氧投加量、进水水质冲击负荷等因素对该组合工艺出水COD、NH4+-N的影响。中试结果表明,在该水质条件下,臭氧最佳投加量为20~25 mg/L;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低于40 mg/L,NH4+-N低于5 mg/L,达到中水回用设计标准;该组合工艺能够经受一定冲击负荷。 相似文献
817.
采用实验制备的一种新型亲水性多孔聚合物作为流化床反应器中生物膜附着生长的载体,实现流态化水力条件下的生物挂膜过程.在3个结构尺寸相同的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接种污泥浓度、进水有机负荷及载体粒径对亲水性多孔载体生物挂膜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污泥浓度为30 g VSS/L、进水TOC值为350 mg/L、载体粒径为5~8 mm时载体表面的附着生物量最大,反应器运行12 d的载体附着生物量达到4.45 g VSS/L,膜结构稳定,表现出较活性污泥法更高的活性.在进水TOC、氨氮浓度分别为350 ms/L、50 mg/L,HRT为6 h的情况下,两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1%和64.3%,表明载体上的生物膜对污水中TOC及氨氮的去除表现出高效率.挂膜后载体表面上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孔壁上的微生物以球菌和杆菌为主要生物相,证明载体内外表面皆适宜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形成合理的生物相分布. 相似文献
818.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3个时段内处理城市河道污水,通过采用磷脂法、TTC-脱氢酶活性法和MPN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来验证装置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进水水质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段1内,水质对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及活性有很大冲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9%、80.8%、64.6%和78.3%;进水水质稳定的时段2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要高于其他时段,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0%、80.6%、69.4%和55.3%;低温运行的时段3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都低于其他时段,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下降,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1%、68.5%、48.9%和46.6%。 相似文献
819.
岩石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问题极度严峻,微生物对修复该问题造成的退化生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微生物对岩石矿区生境修复的有效性与作用机制,采用两次定向筛选,获得1株高效产铁载体及吲哚乙酸(IAA)的硅酸盐矿物分解细菌,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细菌为Pseudomonas protegens.通过该细菌对硅酸盐岩的岩石分解实验,测定培养液pH值,K、Al、Si这3种元素的释放量,检测岩石溶蚀的粒径变化,并分析培养液中不同有机酸,氨基酸及多糖的浓度变化,研究Pseudomonas protegens NLX-4对硅酸盐的溶蚀效果,同时引入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BRT)分析,探究其促溶机制.分析表明,该细菌通过代谢积累一定浓度的酒石酸(777 mg·L~(-1))以及多糖(8.21 g·L~(-1)),对硅酸盐岩产生释钾、释铝、脱硅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岩石的分解.菌株Pseudomonas protegens NLX-4可作为修复废弃矿地被破坏生境的良好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820.
2008年我国58万个自然村中污水处理率仅为3%,2012年也仅达8%,未处理的污水总量是城市和县城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总量的1.5倍,分散式污水污染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论文阐述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概念和系统组成,指出分散式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从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和自然生物处理3个方面分析了各种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技术原理及优缺点,其中人工湿地、稳定塘、浮床、蚯蚓生态滤池、生态厕所等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建设费用低、环境影响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等优点,已成为新型、经济、环保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主导技术。最后提出了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