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54篇 |
免费 | 3830篇 |
国内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98篇 |
废物处理 | 367篇 |
环保管理 | 3005篇 |
综合类 | 10476篇 |
基础理论 | 1909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1658篇 |
评价与监测 | 861篇 |
社会与环境 | 1144篇 |
灾害及防治 | 9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0篇 |
2024年 | 471篇 |
2023年 | 585篇 |
2022年 | 689篇 |
2021年 | 810篇 |
2020年 | 829篇 |
2019年 | 659篇 |
2018年 | 571篇 |
2017年 | 755篇 |
2016年 | 794篇 |
2015年 | 796篇 |
2014年 | 867篇 |
2013年 | 1026篇 |
2012年 | 1208篇 |
2011年 | 1273篇 |
2010年 | 892篇 |
2009年 | 997篇 |
2008年 | 747篇 |
2007年 | 1141篇 |
2006年 | 1147篇 |
2005年 | 1000篇 |
2004年 | 886篇 |
2003年 | 820篇 |
2002年 | 721篇 |
2001年 | 611篇 |
2000年 | 556篇 |
1999年 | 537篇 |
1998年 | 357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87篇 |
1994年 | 159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4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SBR反应器培养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特性的颗粒污泥.使用目数分别为100、60、40的标准检验筛将污泥颗粒按粒径大小筛分为3个等级,即150~280μm、280~450μm、>450μm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颗粒化初期(第7~18 d),密实的颗粒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有利于加速GAOs和PAOs在颗粒内部的对底物的竞争;密实颗粒有利于PAOs的富集和加速生长,使得不同粒径颗粒含磷量存在差异:280~450μm的颗粒(以SS计)有机磷含量最高,达113.25 mg.g-1,无机磷含量最低,达15.55 mg.g-1.颗粒化后期,反应器运行第34 d,3种粒径颗粒中有机磷含量趋于一致,约为50 mg.g-1,第52 d,无机磷含量也趋于一致,约70 mg.g-1.成熟颗粒中总磷含量占11%,其中无机磷占4.24%.同时,反应器中污泥的磷含量比排水中污泥高,分析表明污泥活性和污泥龄对磷的去除效果有影响.另外,就反硝化而言,大、小粒径颗粒都有较好的厌氧反硝化能力,颗粒内部与外部溶液环境中的NO3--N浓度梯度是影响反硝化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基于水土流失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研究只重视景观格局的研究,而忽略了生态过程的研究。文章针对水土流失这一重要生态过程,提出了基于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坡度指数和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并对黄土高原泾河流域15个子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认为泾河流北部各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源"景观为主,景观坡度指数大,空间负荷指数小,水土流失风险大;流域南部各子流域上游以"汇"景观为主,坡度指数大,中下游以"源"景观为主,景观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流域东部局部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汇"景观为主,"源"景观相对较小,"源"-"汇"景观空间分布均衡,水土流失风险小。 相似文献
73.
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GIS SuperMap技术对沈阳市2002—2010年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年均值和8个环境监测站点2002—2010年的SO2、NO2、PM10年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年均值在逐年下降,大气质量在近9年间逐渐转好,2007—2009年污染指数的月平均值变化曲线清晰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变化趋势;在空间变化方面,从市中区到近郊区再到远郊区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市中心的太原街、小河沿的环境质量逐年转好,但市郊区的环境质量在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4.
Tao Zhang Qiucheng Li Lili Ding Hongqiang Ren Ke Xu Yonggang Wu Dong She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1,23(6):881-890
Chemical precipitation to form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MAP) i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recovering ammoniumnitrogen (NH4+-N).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we investigated the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PHREEQC program for NH4+-Nrecover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action factors on MAP precipitation. The case study of NH4+-N recovery from coking wastewaterwas conducted to provide a comparis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applied to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vesignificance of reaction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lution conditions. Thermodynamic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the saturationindex (SI) of MAP followed a polynomial function of pH. The SI of MAP increased logarithmically with the Mg2+/NH4+ molar ratio(Mg/N) and the initial NH4+-N concentration (CN), respectively, while it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Ca2+/NH4+ and CO32??/NH4+molar ratios (Ca/N and CO32??/N), respectively. The trends for NH4+-N removal at different pH and Mg/N levels were similar to thethermodynamic modeling predictions. The RS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actors including pH, Mg/N, CN, Ca/N, (Mg/N) (CO32??/N),(pH)2, (Mg/N)2, and (CN)2 were significant. Response surface plots we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n NH4+-Nrecovery. 相似文献
75.
76.
Kwang Victor Lo Ping Huang Li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2):237-240
A full-scal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system was evaluated for its ability to remove carbon and nitrogen from swine wastewater. The SBR was operated on four, six-hour cycles each day, with each cycle consisting of 4.5 hours of “React,” 0.75 hours of “Settling”, 0.75 hours for “Draw” and “Fill.” Within each cycle, an amount of wastewater equivalent to about 5% of the reactor volume (5,500 litres) was removed and added. The SBR system was able to remove 82% of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more than 75% of nitrogen. Even though the SBR effluent, with an average effluent BOD5 of about 588 mg L? 1, did not meet the discharge criteria, it enabled a reduction of the land base required for land application of swine wastewater by about 75%.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BR system was a viabl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wine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77.
文章在分析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影响系数等指标研究退耕还林草对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示范区已退耕坡耕地36.07%,平均每年退耕12.02%,全区的退耕影响系数高达4.76,该结果表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很大,它推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分乡镇的研究显示,退耕对示范区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除2个乡镇的退耕影响系数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乡镇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8.
初论元素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以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素富集成矿的过程实质上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分配的结果。元素的富集起始于地球形成的初期。对于大多数金属成矿元素 ,地壳特别是上地壳是大多数矿石和矿胎的储库 ,地壳丰度是元素富集成矿的物质基础。元素在地质体系演化共存相间的分配是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过程。对于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热液矿床的形成 ,岩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液态分离、挥发分分离以及气液相不混溶等过程能够导致金属元素最终达到矿石级的富集。挥发分则是元素富集成矿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9.
80.
湘江干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为研究湘江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在简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国内外研究、应用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应用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湘江干流主要断面进行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断面中,非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Pb>Hg>NH3>酚;化学致癌物质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按大小排列为As>Cd;化学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远超过非致癌物质;污染最为严重的为松柏断面,其次是五星断面和三叉矶断面.湘江干流衡阳以上江段水质良好,衡阳以下江段水质较差.研究对湘江干流水污染防治方略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