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70篇
环保管理   371篇
综合类   666篇
基础理论   113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357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science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was one effective strategy against metal criticality. ● Carbon neutrality is becoming the new industry paradigm around the world. ● Growing circularity could potentially minimize the CO2 emission. Resource deple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ave fueled a burgeoning discipline of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since the 2010s. It generally consists of waste reuse, remanufacturing, recycling, and recovery. Circular economy and “zero-waste” cities are sweeping the globe in their current practices to address the world’s grand concerns linked to resources, the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Meanwhile, metal criticality and carbon neutrality, which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denote the material's feature and state, respectively.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termine how circularity, criticality, and neutrality are related. Upscale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expand the metal supply and, as a result, reduce metal criticality. China barely accomplished 15 % of its potential emission reduction by recycling iron, copper, and aluminum.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has a lot of room to achieve a win-win objective, which is to reduce metal criticality while also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n a near closed-loop cycle. Major barriers or challenges for conducting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are deriving from the inadequacy of life-cycle insight governa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disciplin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 are the central methodologies to identify the hidden problems. Mineral processing and smelting, as well as end-of-life management, are indicated as critical priority areas for enhancing anthropogenic circularity.  相似文献   
952.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山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作为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大省,资源转型首先还是要立足于煤,在煤炭问题上"深"做文章;其次是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转变"一煤独大"的单一资源主导型产业格局;同时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配套改革方面做出实质性探索,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953.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杜会的演变、动因、主要做法及其执行效果、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废弃物管理措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特提出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包括战略选择、法规法律、政策制度、体制与机制、优先领域、技术与信息、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经过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目前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法律和关键制度.选择合适的优先领域.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研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5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成本内部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争论背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严重缺陷。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过渡期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55.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956.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舒型武 《四川环境》2005,24(4):80-84
分析了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着重探讨了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采用成熟技术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节约水资源,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发生量,努力发展工程科技,开发钢铁工业和其它行业的绿色新流程。  相似文献   
957.
C模式: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到了需要深化的阶段。运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揭示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本质,通过对生态效率进行情景分析,指出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模式。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该模式将给予我图的GDP增长一个15—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15-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同时指出实现中图循环经济发展的C模式,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双重保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中国不但要关注传统的渐进式的部门内部的技术变革,还要前瞻性地促进跨部门的技术变革。同时,还要建立基于生命周期分析和现代治理理论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58.
文章主要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搞好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959.
"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海洋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及其推广价值等方面阐述了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的意义,从海洋环境、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渔业资源、沿海滩涂湿地等方面较全面分析了"海上苏东"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文章提出了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的战略措施,一是制定和实施"海上苏东"绿色发展战略行动方案,二是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三是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60.
再论循环型经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体现经济系统生态化的新的经济类型.对循环型经济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回顾,基于对社会发展历程中经济主导要素的演替规律和环境-社会系统中两大基本矛盾的分析,阐述了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与人文化走向.研究认为,由直线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是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环境文明时代转变的需要.从物质流和能量流视角分析了循环型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关键问题,指出循环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废物的再利用"成为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循环型经济的实质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封闭式"循环利用,而是强调资源利用率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探讨了在推进循环型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政府、企业与公众3种行为的整合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