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9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494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660篇
综合类   1700篇
基础理论   324篇
污染及防治   201篇
评价与监测   1625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65篇
  2025年   39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15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highlight an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for monitoring contaminant transport through locally available silty soil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lay in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models, for different compaction states. Use of multiple depth sensors to determine depth distribution of sodium chloride in the soil column has been detailed. The obtained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argentometric method. To validate the centrifuge modelling, modelling of models has been used. The test setup developed can simulate contaminant transport mechanisms through the soil mass, which is approximately 10 m deep, over a period of 600 days. R e and P e are found to be N times higher in the centrifuge models. These numbers are found to be several orders less than unity. This indicates that laminar flow prevails and the dominating Cl transport mechanism in centrifuge is diffusion.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he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modelling can be used a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field scale exper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32.
区域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审核方法与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地理分布范围大、系统仪器设备众多、监测数据以海量计,如何对数据进行审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的数据审核方法与制度.  相似文献   
133.
报导了兰州市一年内大气中TSP及其成分含量的监测结果、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为兰州市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4.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的基本情况、产品种类和生产工艺,以及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梳理出确定监测点位和对应多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目前该行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工作的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将指南按工艺类型拆分、监测点位和废气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频次的优化、生产记录内容的设定列为指南编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5.
为评价常州市国家大气自动监测站(国控站)细颗粒物(PM_(2.5))监测的代表范围,通过1 km×1 km的多角度大气校正算法(MAIAC)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等相关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PM_(2.5)估算反演,考虑变异函数和最优分割模型等统计学模型,开展国控站PM_(2.5)监测代表范围的评价。结果表明:(1)估算反演的PM_(2.5)浓度空间分布显示,常州市区东部区域浓度相对较高,西南部区域浓度相对较低;(2)变异函数分析中,PM_(2.5)浓度在5 km范围内具有相对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超过5 km范围后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差异性增大到最大;(3)最优分割法分析中,常州市各个国控站PM_(2.5)监测均存在各自的代表范围,2019年的代表范围为3~5 km,其中“经开区”站点范围最大(5 km),“市监测站”和“武进监测站”站点范围最小(均为3 km),且逐年分析显示,各个站点PM_(2.5)监测的代表范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6.
跨界河流的水质监测(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质监测是任何水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水质监测与评价不仅可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鉴别和评估,而且可以验证污染控制措施是否正确以及污染源是否遵守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制度、文章讨论了综合监测系统的对策、网络设计、采样与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还讨论了必需的科学的组织形式。以4条跨界河流[欧洲的莱茵河(Rhine)和多瑙河(Danube)、南美的拉普拉塔河(La Plata)、东南亚的湄公河(Mekong)]为例阐述了现代意义的监测方法学。对于工业化程度高的流域(如莱茵河和多瑙河),早期预警系统尤为重要。最后探讨了新的性价比好的污染监测方法以及如何避免产生数据很多,但信息量很少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7.
阐述了小城镇开展生态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小城镇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介绍了城市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农村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监测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8.
简述了基层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业务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不高,业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不强,缺少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提出,应树立正确的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理念,建立环境监测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与监测工作紧密结合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优先监控风险高的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39.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和实践经验,总结了石油炼制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实践工作中的若干常见问题。根据石油炼制项目污染物来源和特点,分析了加热炉废气监测、恶臭VOCs治理、含油污水监测、防渗措施和地下水监测以及污水处理\"三泥\"(含油污泥、气浮浮渣、剩余的废活性污泥)和碱渣处置等常见重点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开展验收监测检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0.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Mn液标和9个常用NH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编码后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推荐标准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和评定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以En法进行量值比对评价。研究表明,NH3-N液标量值均满意,CODMn测试中的加盖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按照证书要求操作时CODMn液标量值合格,未按照液标证书中要求进行液标样品前处理测定会造成测定结果的偏离,影响评价结果。建议监测人员合理选用和规范使用环境用液标,加强环境用液标的选购和管理,确保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