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7篇 |
免费 | 159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1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646篇 |
综合类 | 624篇 |
基础理论 | 355篇 |
环境理论 | 54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97篇 |
社会与环境 | 329篇 |
灾害及防治 | 1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揭示洞穴水地球化学动态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从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对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西部栾川县鸡冠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4个完整水文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鸡冠洞洞穴水的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2+-Mg2+和HCO-3-Mg2+-Ca2+型,阴离子中HCO-3占80%以上,阳离子中Ca2+、Mg2+是优势离子,地下河常年处于溶蚀状态,池水、滴水处于沉积状态.2鸡冠洞洞穴滴水、池水可以很好地响应外部气候环境的变化,其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3Ca2+、Mg2+、SO2-4能够敏感地响应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年际降水量变化,Ca2+、Mg2+、SO2-4浓度洪涝年升高,干旱年降低.HCO-3主要受CO2浓度控制,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不明显.4鸡冠洞地下河中Ca2+、Mg2+、HCO-3、SO2-4浓度波动幅度较小,且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对2010年和2013年的极端降水事件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植被变化对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3个生态参数,分析了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的动态变化,并以NPP为指标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贡献.研究发现,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FVC(Slope=0.004,p<0.05)、LAI(Slope=0.011,p<0.05)、NPP(Slope=3.54 g·m-2·a-1,p<0.01)呈显著增加趋势,说明2000-2017年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状况趋好、植被生产力提高.气温、降水和太阳总辐射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分别为0.006、0.81、-0.03g·m-2·a-1,即降水对植被NPP变化的贡献最大,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受降水影响大,当地土壤具有盐碱化风险,降水可以补充淡水资... 相似文献
13.
Global and national commitments to slow biodiversity loss by expanding protected area networks also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evaluate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Using recently developed indicators of climatic macrorefugia, environmental diversity, and corridor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limate-informed prioritization of conservation values across North America. We explicitly considered complementarity of multiple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capturing key niche-based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resholds for 324 tree species and 268 songbird species. Conservation rankings were influenced most strongly by climate corridors and species-specific refugia layers. Although areas of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under climate change were partially aligned with existing protected areas, ∼80% of areas within the top quintile of biome-level conservation values lack formal protection.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our approach elsewhere can help improve the long-term value of conservation investment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驾驶机舱内LED灯光色温与人员警觉度的联系,在A320模拟驾驶舱内设置2 500~2 700 K,3 000~3 200 K,6 000~6 500 K 3种不同色温的LED灯光环境,采用卡斯罗林嗜睡量表(KSS)、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仪(CFF)、视觉舒适度评分量表(VCS),对5名被试人员在不同灯光环境的疲劳程度和视觉舒适度进行实时测量。针对测量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评价被试人员于不同灯光环境下的疲劳程度、视觉舒适度的差异性及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色温LED灯光环境下,人员的主观嗜睡感受及客观疲劳感受较低,且有着较低的疲劳感受增长率;高色温LED光源下人员的视觉舒适度也较高;增高LED灯光色温可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员的警觉性。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具有决定性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流域极端水文过程时空格局改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将影响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削弱流域防洪抗旱能力;水利工程的修建将增大流域储水状况,有效应对流域旱涝事件,但同时存在加剧流域旱涝事件的风险。此外,论文还概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植被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厘清两者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环境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并结合土地覆盖数据表征人类活动强度(HAI),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模型的方法,从陕西省整体及3个地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分别探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机制和贡献率. 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陕西省NDVI平均值为0.71,呈陕南>关中>陕北的空间格局. 研究时段全省及3个地区NDVI均呈上升趋势,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在全省占比高达87.1%,其中32.7%的区域改善趋势可持续,陕北地区植被改善最明显. ②NDVI 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降水和平均气温对植被的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太阳辐射则为抑制作用. ③2000~2020年,陕西省HAI平均值为0.06,呈关中>陕北>陕南的空间格局. 研究时段全省及3个地区HAI均呈上升趋势. HAI变化趋势与NDVI变化趋势表现为空间负相关,关中、陕北、陕南3个地区的主要聚集模式分别为“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 ④陕西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NDVI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05 4 a-1和0.000 5 a-1,贡献率分别为91.5%和8.5%. 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在3个地区均表现为正贡献,其中陕北地区贡献最高. 人类活动在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均表现为正贡献,陕北地区贡献最高,在关中地区表现为负贡献. 陕西省植被动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不同地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孢粉、植硅体等为代表的植物微体遗存由于其分布广泛,容易保存,可反映母体植物类型的优点,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植物微体遗存的概念、常见类型,以及它们的提取方法和原理,综述了利用植物微体遗存重建古环境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发展的几种古植被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最后简述了植物微体遗存在年代测定、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上的应用进展与实例。文末指出了现有研究方法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多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how nature is articulated in public discourse and more specifically how humans’ relationship to nature is constructed via such articulations. Based on critical cultural analyses of ads presented in a Norwegian context, the article claims articulations of nature serve to a depoliticization of nature, which silence social differences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to individual moral action. Several rhetorical pattern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articulation of nature are discussed, pointing out how disparate, sometimes conflicting, understandings of nature are rhetorically configured and aligned in ways that benefit a global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a discursive distancing of nature and everyday life, even as nature remains valorized and very much central to national identity. This constrains citizens’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undermines understandings of how to govern nature.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川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重要的水资源,对该区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修订后的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现有冰川22523条,面积25516.80 km^2,冰储量约2592.85 km^3,分别占我国冰川相应总量的46.37%、49.22%和57.39%,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储量最为丰富,共计2366.25 km^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以面积<0.5 km^2的冰川数量最多,共计15519条,占冰川总数量的68.90%;面积则以介于1~5 km^2冰川为主,共计6833.71 km^2,占冰川总面积的26.78%;各山系的冰川退缩海拔高度不同,面积减少速度在各个高度带均有差异。(3)近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面积共减少4527.43 km^2,变化百分比为-20.88%,有3114条冰川消失,冰川冰储量损失约419.35 km^3。(4)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冰川变化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加快趋势,减少速率整体上有自西南向东北加快趋势;冰川朝北消失数量大于朝南消失数量,东北方向面积减少最多,东南方向面积减少最快。(5)近50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境内有暖湿化趋势,冬季气温升高速率大于夏季且降水增加幅度小于夏季的气候组合模式,不利于冰川的积累从而导致冰川退缩;冰川发育规模对冰川退缩也有一定影响,但各山系冰川变化驱动力具有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a左右;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干季大于雨季;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1km2,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0.0054℃;年平均气温升高0.012℃.而城市人口增加1 万人,年平均室内气温升高0.0259℃;年平均气温升高0.00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