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364篇
基础理论   12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9 毫秒
301.
针对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体系的构建问题,将孕灾环境理论拓展到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分析沿海城市的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因素,建立沿海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剔除信息重复指标,保留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人类因素在内的27个指标,并以某沿海县为例进行实例探讨。结果表明:该县各区域安全生产风险等级总体处于中等到中下段,风险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呈辐射递减趋势,并且沿海区高于内陆,这是由于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港口工业的结果,该评价对于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2.
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比研究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时空分布,揭示不同季节,不同植被覆盖对滨海湿地T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城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TOC含量为0.69~10.34 g/kg,平均值4.55 g/kg。TOC含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光滩呈单峰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秋季(0.86±0.11 g/kg),除光滩外,TOC含量峰值均出现在冬季,即植被非生长季。TOC含量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互花米草滩(10.34±2.42 g/kg)>芦苇滩(3.90±1.11 g/kg)>盐蒿滩(3.28±1.86 g/kg)>光滩(0.69±0.16 g/kg);不同生态带内TOC 含量差异显著,光滩空间变异性最小(0.06),芦苇滩最大(0.14)。此外,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与总氮(TN, g/kg)、含水量(WFPS,%)、平均粒径(Φ)、分选系数以及C/N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互花米草相对于其他植被类型由于其对有机碳很好的富集能力,可以有效增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303.
滨海区芦苇和香蒲耐盐碱性及除氮磷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友媛  孙萍  陈广琳  王宁宁 《环境科学》2015,36(4):1489-1496
滨海河口区水体盐碱含量高,生态景观萧条,亟需筛选既能耐盐碱又能有效去除氮磷的植物.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盐碱胁迫下,芦苇、香蒲的耐受性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结果表明,芦苇至少能够耐受10‰的盐度和高达8.5的p H,香蒲能耐受的盐度为7.5‰、p H为8.0,结合生长、生理指标(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芦苇耐盐碱性强于香蒲;盐胁迫下,芦苇对氨氮去除率相对较高,由于香蒲生物量较高,对硝氮、总磷去除效果好,分别比芦苇高2.5%、7.3%,对总氮去除两者相当;碱胁迫下,芦苇耐碱性较强,对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较香蒲稍好,而香蒲对总氮的去除率比芦苇高8.2%.综上所述,芦苇、香蒲可作为修复滨海高盐碱水体生态景观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304.
生态修复是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韧性理念中有关规划-吸收-恢复-适应的演化规律对于海岸带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沙化较为典型的海南木兰湾海岸带区域为例,开展海岸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方法及应用研究,基于沙化脆弱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耦合分析划分不同类型空间,并分区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沙化脆弱性高的区域主要是旱地和沙地,面积达21.8%,生态系统服务高的区域主要是林地、水域、湿地,面积达67.5%。(2)重建修复区主要位于鱼塘、旱地一带,占总面积的16.4%;人工辅助修复区主要位于旱地以及迎风面一带,面积达5.5%;适度开发区多为基本完全沙化区域,面积为15.8%。相关评估结果和生态修复规划方案能够揭示生态系统各关键因子之间的胁迫-响应机理,为海岸带沙化区域的生态修复及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05.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 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主要是草地、沼泽和滩涂退化成农田、盐田、港口和养殖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类型,其中以1954—1970年为高功能景观退化的最快时期,平均每年退化3 684.50 hm2,以沼泽和草地退化最为明显. 人口增长、滩涂利用和围海造地以及近岸环境污染是其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306.
深圳地区海岸复杂地形下大气输送与扩散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边界层预报模式提供的非定常的风场和湍流场,采用实用的考虑风切变的烟团模式模拟了海岸复杂地形下高架点源排放SO2的地面浓度变化特征。联接模式细致地考虑了地面反射,混合层穿透和反射。结果反映了风场湍流场的非均匀非定常对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07.
微塑料(<5 mm)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目前微塑料在山东近岸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选取青岛市红岛水产养殖区海域、李村河口附近海域、团岛污水处理厂海域、麦岛沙滩附近海域的表层海水和潮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密度浮选分离、显微镜观察、傅里叶红外测定等方法,揭示青岛近岸表层海水和潮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区域表层海水中微塑料丰度从小到大为麦岛(1439个·m-3)<李村河口(7209个·m-3)<团岛(12785个·m-3)<红岛(16869个·m-3),潮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从小到大为麦岛(1517个·m-2)<团岛(1794个·m-2)<红岛(2244个·m-2)<李村河口(2789个·m-2).分析表明,青岛近岸小粒径微塑料(<1 mm)的含量最多;白色是青岛近岸微塑料的主要颜色;纤维在海水和潮滩沉积物中的含量最高,分别占海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62.76%和59.92%;表层海水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类塑料的比例最大,主要来自于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潮滩沉积物中聚丙烯的比例最大,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不同采样区域的主要人类活动的种类和强度不同,影响了微塑料的丰度和种类;不同环境介质(海水、潮滩沉积物)的自然条件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和强度、风化作用等),影响了微塑料的颜色、粒径、形状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08.
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和16S rDNA克隆文库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不同深度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下降,而古菌群落多样性则有上升的趋势,且土壤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都呈现出规律的层状分布.该土壤包括各种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古菌、光合细菌等丰富的细菌和古菌资源.图5参27  相似文献   
309.
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戴亚南  张鹰 《生态环境》2006,15(6):1417-1420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的特点,综合分析了危害江苏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三种类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岸侵蚀、海岸坍塌、和海平面上升;气候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风暴潮;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赤潮、湿地滩涂面积缩小等。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加强对海岸带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研究,应用GIS和RS等先进技术建立海洋灾害信息系统;(2)加强海防工程建设,加高海堤提高质量,以防御灾害性海浪、风暴潮等侵袭;(3)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沿海生态防护网,增强对风暴潮抵御能力保护沿海湿地资源;(4)加强对海洋灾害及防御知识的教育和对防灾减灾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310.
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我国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法. 通过分析当前富营养化概念模型研究结果,引入A(人为影响指数)和表征过滤与调节作用的ΔSA/SA(层化系数)作为压力指标,从富营养化负面效应筛选出高效的表层ρ(Chla)、d(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底层ρ(DO)、a(底栖生物个体丰度)和RT(赤潮指数)作为状态指标,并以v(未来营养盐通量年均变化)作为响应指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相关标准来界定评价指标分类标准,采用统计处理、矩阵法集成得到G(营养状况等级),并成功应用于九龙江河口区. 应用验证结果表明:2010年九龙江河口区G为“差”,北部采样点优于南部,与人为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一致;Kolmogorov-Smirnov非参数检验显示,G为“中”和“差”的两类采样点之间的ρ(COD)、ρ(DIN)、ρ(TN)、ρ(DSi)、ρ(SPM)(其中DSi和SPM分别为溶解态硅酸盐、悬浮颗粒物)差异显著(p<0.05),ρ(TP)、ρ(DIP)因“磷缓冲”机制而趋于均匀分布(p>0.05),评价结果可识别出评价体系并未包含的主要环境因子状况;与第一阶段评价法相比,河口与近海营养状况评价法注重富营养化症状的评价,因此具有更易识别营养状况恶化与否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