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98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新体制下我国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思路,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以天津市为代表的基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改革现状、工作特点和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新体制下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新体制下的地震基层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2.
矿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矿业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要合理推进矿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理清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矿产资源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需要依次回答:是否存在长期关系,这些关系有什么作用特征,这些作用的变化趋势如何,不同矿产资源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别,针对这些区别如何提出应对策略。基于上述问题的判断,本文选取9种矿产资源,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组合分析。应用脱钩指数刻画了1978—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的脱钩关系,发现呈现一种周期性的脱钩和复钩过程;选取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任意一种矿产资源消费为变量,建立了VAR模型,揭示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将显著的因果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循环因果链(三种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接替性循环变化的关系,包括煤炭、锌、原铝和钾盐等)、两两互为因果(某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一种或两种显著的双向交替变化关系,包括原铝、锌、钾盐、石油、精炼铅、精炼镍等)和单向因果(某两种变量之间仅存在一种显著的先后变化关系,包括铁矿石、精炼铜、精炼镍)等;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上述关系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矿产资源消费的长期效应的大小及其波动频率有显著差异,大多数矿产可以持续效应10年以上(如煤炭、石油、锌、原铝等消费变动对GDP变动的影响),少数响应仅在5—6年内显著(如铁矿石、钾盐、精炼铅等消费变动对GDP变动的影响),之后效应会逐渐消失。基于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矿业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选择,包括以去产能为抓手、提高资源效率、坚持底线思维、建立政府适当干预下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业经济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3.
由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长期滞后,加之国有经济占比高,资源型产业普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供给与需求错配严重,难以适应工业4.0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的需要。目前,受经济周期和矿业周期叠加的共同影响,20世纪头十年全球矿业发展黄金期告一段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波动,总体需求持续低迷。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分析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因及其面临的障碍,指出经济下行导致资源领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在国家继续严格实行强制性节能减排的情况下,主要能源和矿产品消费规模有可能提前达峰,这有助于实现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达标的承诺。同时,由于在资源型产业"去产能"过程中,僵尸企业处置、人员安置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方面的障碍和制约因素,资源领域淘汰落后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会出现多轮反弹,进一步增加了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阻力和风险。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本文设计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本着"有进有退、以退促进"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加兼容,建立完善进入衰退阶段的资源型产业有序退出的机制,切实降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84.
This article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within-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 as the optimal approach to minimizing landslide risk to the most vulnerable commun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Landslide risk is an integrated issue that demands strong managerial leadership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clusion to develop structures that deliver sustainable improvements in the reduction of risk. The tension between projects demanding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intervention and those capable of “within-country” solutions are examined. More particularly, the challenges of developing a management methodology capable of energizing inter-ministry collaboration to achieve community-level action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a recently established program of slope stability management in St. Lucia. The program, Management of Slope Stability in Communities (MoSSaiC), is shown to have successfully fostered not only extensive technical collaboration within government but also to have energized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shared mission of capacity build through their direct invol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85.
随着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展、放射源数量的增多及辐射事故突发频率的提高,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发布并实施,该法明确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放射源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此项职能移交,逐步解决了放射源多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理顺了放射源监管体系,使我国放射源监管水平有望趋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6.
韶钢总调半成品库的10t天车已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经过科学的论证,决定把4台10t天车的提升能力增加至13t,半年多生产证明,本次技术改造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7.
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安全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应改变传统的建筑学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建筑师对建筑安全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建筑安全设计意识;熟悉建筑防火、防雷、防洪、抗震、安全疏散等知识;了解应急逃生、减灾防灾及适应经济建设、人居安全等原则;通过对建筑安全知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训练,提高建筑设计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8.
Reconciling conser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imperatives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many postcolonial states worldwide. Where historically disenfranchised communities have laid legal claim to protected areas, the typical resolution has bee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agreemen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claimant communities. The real outcomes of such strategies for people and ecosystems have been seriously questioned, although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re seldom explored. Here, we reflect on one such alternative that was pursued in a case in South Africa, where the land was handed back to the community and a replacement protected area created. Our objective was to explore the opportunities and trade-offs associated with this approach for communities and conservation agencies alike, and to compare these to typical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utcomes. Methods include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household surveys. We find that, surprisingly, this approach created more benefits for the conservation agency than for claimant communities. Indeed, the community experiences bore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those experienced i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ettings: intra-community conflict, confusion over leadership and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the boundaries of the “community”. Processes aimed at redressing past injustice in disputes over conservation land, regardless of the approach adopted, must bring with them a strong commitment to building institutional and leadership capacities within communities, an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ways in which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can be fostered after the settlement of a land claim. Settlement agreements are frequently treated as the final step towards social justice, but are in fact just the beginning.  相似文献   
189.
为顺利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进程,本文围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与主线,对涉及垂直管理改革的环保责任清单、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市(地)级派出县级环保分局和省级对市(地)级环保局的双重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改革任务,从改革方案的基本考虑、基本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系统解读,为下一步试点省份实施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9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